王科范文网 >工作总结

扶贫项目工作总结6篇

通过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提高适应能力,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扶贫项目工作总结6篇,感谢您的参阅。

扶贫项目工作总结6篇

扶贫项目工作总结篇1

县林业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20xx年帮扶联系村为春秋乡枫树村。按照“目标扶持、合同包帮、责任到人、考评兑现”的扶贫机制,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条主线,以坚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高素质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大帮扶工作力度,落实帮扶举措,真正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指导到位,达到了年度帮扶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帮扶成效。

一、帮扶村基本情况

枫香树村位于春秋乡南部,省道舒桐路穿境而过,距春秋乡政府8公里,东与文冲村毗邻,南与汤池镇留览村相邻,西与三塘村山岗接壤,北与兴隆村隔河相望,村域面积3875亩,耕地面积915亩(其中水田831亩,旱地84亩),林地面积2319亩,重点公益林2319亩,辖15个村民组,420户,总人口1550人,劳动力1100人,人均纯收入4675元。该村属江淮丘陵地区,地处大别山余脉,盛产水稻、玉米、茶叶、板栗等。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为主,兼有大豆、谷类和薯类等作物,林业以板栗、油茶为主。整村推进项目涉及贫困户302户,贫困人口980人,其中特困人口45人。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县林业局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月舒任组长,分管领导李增奎任副组长,办公室、财务室等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林业局帮扶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徐善传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组负责组织协调帮扶工作。县林业局与帮扶村签订了帮扶协议,制定了帮扶实施方案。局机关25名干部、职工与特困户签订了包保合同,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想办法出主意,帮助制定经济发展的计划、措施。县林业局把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扶工作,进一步明确局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职能股室和具体人员是具体责任人,确定帮扶目标,完善帮扶机制,做到决心不变、热情不减、工作不松。县林业局分别于6月和12月由局领导带队,到帮扶村开展帮扶工作。局长卢月舒分别于6月8日和7月7日,到帮扶村查看汛期地质灾害点情况,并看望慰问了所包保的特困群众,其他包保干部结合自身工作,陆续到包保对象家里开展了帮扶慰问活动。

三、帮扶工作见成效

(一)多方争取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县林业局帮助帮扶村利用一事一议项目资金3万元,自筹2万元,新修陈老屋、双合水泥路400米;利用扶贫资金26万元,新修卫东水泥路600米、立新水泥路700米;利用水利资金5万元,深挖欧家塘、小麻塘2口当家塘,修复2条30米长大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帮助帮扶联系乡镇春秋乡争取省扶贫资金7万元,从局自有资金中拨付防汛抗旱资金2万元。

(二)利用行业优势,加大林业帮扶力度。帮助帮扶联系村争取林业项目资金,发展油茶100亩,干道绿化3、6公里,争取重点公益林管护支出项目资金8万元,实施公益林补植补造260亩。帮助结对共建村争取封山育林1000亩,落实项目资金7万元,在帮扶联系村开展油茶、茶叶、板栗等农业技术培训,使107人受训,印发技术资料300多份,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80万元,新修通往三塘3公里的通组公路;

2、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大户,参与该村林业发展,加快林地流转,促进规模发展,计划新栽油茶200亩,油茶低改200亩。

扶贫项目工作总结篇2

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对扶贫项目进行调研的通知》及《关于报送20xx年专项扶贫项目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我县立即组织人员对我县我县20xx年中央、省及各级财政资金扶持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调研。调研人员深入项目现场,采取听汇报、看现场、与项目村群众座谈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详细了解项目真实情况,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真实反映项目建设的进度以及其产生的效益,并对2015年工作计划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现将各项情况汇报如下:

一、20xx年扶贫项目基本情况

1、扶贫开发产业项目情况。20xx年我县扶贫开发产业项目投入共计3549.5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资金1364万元,市财政资金80万元,县财政资金8万元,帮扶单位资金484.1万元,群众筹资投劳1613.4万元,主要围绕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畜牧养殖、蔬菜生产、苗木栽培、良种生产、小型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项目建成后,受益人口达2万多人,其中贫困人口13720人。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扶贫的瞄准率、覆盖率,增强了村班子及广大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效促进了项目村特色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项目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整体推进。其中:20xx年省财政专项扶贫开发项目,在我县辛店、淄角、石庙、麻店4镇23个贫困村实施。项目总投资2073.3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69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383.3万元。其中:3个村发展瓜菜大棚815亩;4个村发展西瓜棉花套种2300亩;6个村升级改造蔬菜大棚340个;6个村良种繁育2712亩;2个村露天蔬菜种植640亩;2个村育林1340亩。通过财政扶贫开发项目,可使1636个贫困户,5170人受益。目前,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待与财政等部门联合验收完毕及村两委换届结束后报账。

20xx年县省直“第一书记”帮包村扶贫开发项目,在我县22个省直“第一书记”帮包村实施,项目总投资1156万元,其中,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154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资金3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220万元,县财政资金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13.6万元,其他资金368.4万元。新发展致富产业:瓜菜大棚125亩,旱地藕105亩,新建1500只良种羊养殖场,年出栏2.2万只獭兔养殖基地;肉牛养殖示范基地640头。基础设施建设:农田管网约9300米。铺设地下电缆6700米,修筑农田生产路8840米,修灌溉渠4300米,搭设电缆线1000米,生产桥8座,挖沟2.57万米,建4600平方西瓜市场一处,建手工厂房10间。目前,项目财政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率达60%。通过财政扶贫开发项目,可使7918人受益,使3982个贫困人口脱贫。

2、互助资金发展情况。20xx年,我县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稳步实施。自2010年以来,我县在3个镇办,21个村先后开展了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截止目前,入社农户达到1614户,互助资金总额达到41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43万元,农户出资61万元,公积金转增本金2.2万元。已累计为1536个农户发放借款760万元。贫困户扶持率达到70%,按期还款率达到100%。

3、“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情况。县20xx年“雨露计划”培训省财政资金20万元全部用于职教中心在校生补助。全年度转移培训400人,在县职教中心学校注册的在校生400名贫困生每人按500元补助,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并就业。

4、扶贫贷款贴息项目情况。今年,省市下达县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0万元,全部用于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补助。我县选取带动农民致富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茹园苗木有限公司作为补助对象。目前,申报材料已上报,待市审核后补贴到位。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一是存在扶贫产业与贫困户对接困难现象。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有产业的和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大部分为非贫困户,真正的贫困户缺少产业且没有能力发展产业。贫困户致贫原因多为因病、缺技术、缺劳力以及懒惰,自身没有效益较好的产业,我们用补贴现金及生产资料的方式对其扶持,效果不明显。二是存在贫困村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相对滞后,群众行路难、饮水灌溉难、电力设施老化等现象突出,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土地产出较差,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薄弱,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扶贫队伍力量相对薄弱。扶贫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新时期扶贫任务日益艰巨,县扶贫办现有人员较少,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再就是镇一级没有专职扶贫管理人员,扶贫工作由镇经管站负责。镇经管站承担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经济统计等多项繁重工作,还要承担镇中心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加上今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导致在对产业项目的推进和监督上缺乏时间和精力。四是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群众被动接受项目。群众自身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形成了扶贫工作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足够的'挖掘。五是社会扶贫与行业扶贫涉及部门多,协调起来困难,“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难以形成。扶贫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协调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建议:一是要加大支持力度,健立健全扶贫队伍。建议上级出台相关政策,为县级增加工作人员编制,镇办成立相应的扶贫机构,并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二是切实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扶贫政策,协调落实各项工作。三是加强对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扶贫产业开发项目应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改变贫困村滞后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土地产出发挥更大的效益,使更多贫困户受益。四是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三、下一步打算及工作计划

一是积极推进财政资金产业项目建设。对已完工的项目,积极协调财政等部门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项目及时拨付资金。对未完工的项目加强监管、督导和服务。充分落实镇办监管主体责任,加强对项目的监管,确保项目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县扶贫办加强督导,确保项目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的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二是严格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按照《省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省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县级报账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管理制度”。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中,严格按照省、市批准下达的扶贫项目计划拨付使用资金,坚决杜绝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扣减项目资金等现象发生。加强扶贫资金安全使用及监管教育,明确扶贫资金用途和使用管理办法,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浪费扶贫资金,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意识,认真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金。三是严格落实项目资金检查和审计。认真落实扶贫项目资金“报帐制”、“审计制”和“跟踪检查”等管理制度,要求镇、村必须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报帐必须持有正规票据,由项目镇严格把关审核,报县扶贫办审定签字后,再报县财政局进行报帐。县扶贫办和财政局,定期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有效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等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四是健全机构,明确各级扶贫开发工作职责。县里重新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有条件的镇办也成立专门扶贫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今后,县镇两级只对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放权给村,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选项目、干项目。五是及早谋划2015年专项扶贫工作。对全县139个重点贫困村进行摸排,摸清产业情况、贫困状况、各自特点进行分类,建立项目库。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对139个村省定重点贫困村实施产业项目全覆盖。2015年,计划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000万元,在30个贫困村发展整村推进项目,重点用于田间生产路、沟渠、桥梁管涵等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扶贫项目工作总结篇3

按照工作要求,为更好完成生态建设扶贫项目建设,推动我县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县自然资源局对工作推进情况和建设中存在困难、问题等进行整理,以全年总结形式汇报如下:

一、2021年自然资源局下达任务情况

1、完成2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

2、完成2处地质灾害排危除险。

3、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公益岗位20个。

二、截至目前已完成情况

1、2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目前已完成总搬迁量的100%。资金已拨付100%。

2、2处地质灾害排危除已完成总工程量的100%。资金已拨付60%。

3、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公益岗位20个,目前已完成监测员选聘工作,已完成监测人员考核工作。

三、存在问题

1、实施地灾避险搬迁安置工作每户补助只有4万元(三万直补、一万基础设施建设费),与享受扶贫移民搬迁户相比补助差距过大,加上我县搬迁群众普遍经济困难,新建房屋一般在15万元左右,群众筹措缺口资金存在较大困难,避险搬迁积极性较往年相对有所下降。

四、下步工作推进计划

我县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领导,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扶贫项目工作总结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农业发展的相关精神,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发展有一定潜力的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下达省级财政2亿元产业化扶贫资金计划的通知》(黔开办发[]113号)、《关于下达省级财政产业化扶贫资金计划的通知》(黔财农[]144号)文件要求,在我乡革约村、马铃村和谷增村的沿河两岸实施了产业化扶贫项目。该项目在市农办、市蔬菜办、区委、区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工作步署,认真抓好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马铃村、革约村、谷增村三个村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总户数1124户,总人口4463人,其中低收入贫困户149户,626人。耕地总面积5986亩,其中田1800亩,土4186亩。气候宜人,属喀斯特中低山峡谷地貌,海拨999米—1150米,年均气温16℃,无霜期298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1248.4小时,年积温为5200度。土壤以黄壤为主。水资源丰富,项目区有河流总长6公里,常见地表断头河与地下河贯通,水源丰富、水量充沛、水质清澈,有马铃河、盐井龙滩和革约龙耳朵等。乡党委、政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利用本区域内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三个村西瓜种植规模已达3000亩,蔬菜种植500亩,香菇种植达3000平方米,特色水产养殖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群众通过种、养殖项目的示范带动,生产积极性高涨。

2、项目实施及完成情况

按照筑财农[]119号文件精神,下达我乡省级财政产业化扶贫资金10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为在我乡革约村、谷增村、马铃村种植露地冬豌豆1000亩、黄瓜500亩,建设反季节蔬菜大棚50个9000平方米、香菇大棚50个3000平方米。

在市农办、市蔬菜办、区委、区政府及上级有关工作部门的领导下,,乡人民政府作为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主体,严格按照省、市、区相关精神及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项目实施,共完成冬豌豆种植1067.4亩(其中,革约村560.5亩、马铃村335.4亩、谷增村171.5亩),豌豆种植于10月启动,于4月中旬采收结束;完成反季节蔬菜钢架大棚建设50个9000m2,香菇大棚50个3000m2黄瓜种植500亩(其中,革约村173亩、马铃村131亩、谷增村196亩)。

3、资金使用情况

市财政下达财政扶贫资金计划100万元,资金拨付到我乡95万元。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豌豆种子12万元;50个蔬菜钢架大棚建设30万元;香菇大棚补助1万元;黄瓜架材47万元;培训费5万元。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建立了三个体系

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蔬菜种植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从宣传发动到项目种子的入土实施,时间紧,任务重,一环扣一环,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不可拖延。为此,区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区政府副区长班德勋同志任组长,区农办、区政府办、区农业局、马铃乡政府相关主要领导任副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同时,在区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乡人民政府相应成立了以乡长任组长、包村干部和村支两委为成员的工作实施组,及时调整党政领导班子分工,分别明确一名任时职副科级以上领导联系革约、马铃、谷增三村的工作,落实一村一名包村干部和技术指导员。以联系村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从项目的宣传发动、到种子的发放、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组织实施,均按照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项目的领导,形成了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狠抓责任落实的专门工作队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和组织保障。

2、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请市、区农业专家到乡考察,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后,综合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交通等各方面条件,最终将项目实施地落户在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条件适宜、水源充沛、地势平坦,群众在种植蔬菜方面具有一定经验的马铃、革约、谷增三村实施。同时,技术专家通过对三村土壤特征进行化验、分析,又结合蔬菜市场需求,确定了以冬豌豆、黄瓜、香菇为主导品种,采取黄瓜—水稻—冬豌豆种植模式即“菜—稻—菜栽培模式”和黄瓜—香菇种植模式即“菜—菜栽培模式”,以革约村革楼村民组、马铃村水车坝组、谷增村七一桥组作为集中展示区,示范带动全乡蔬菜产业带的发展。

二是建立专门的技术服务队伍。区蔬菜办派出3名技术人员到马铃乡蹲点作技术指导。从蔬菜的下种、施肥到产品采收全过程,每村均有1名技术员作指导服务,农户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及时得到帮助解决。同时,并区科技局专家到乡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指导农户利用沼液进行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科学方法,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建立市场网络体系

建立了由农户自销和政府帮助统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一方面,在项目启动前期,区农业局通过利用网络发布了豌豆销售的信息,与商家达成了意向性供销协议。另一方面,极力嫁接青岩市场,鼓励农户主动与蔬菜收购商联系,引进收购商上门收购蔬菜,搭建农户自销售与政府帮助统销相结合的销售市场,农户自愿选择销售渠道。同时,采取“公司 农户 协会”的模式,香菇产品的销售供不应求,确实建立了多渠道的市场销售网络体系,保护农户经济利益。

(二)强化两个到位

1、强化宣传动员工作、政策措施宣传到位。

项目启动前期,为促使三村群众积极参与到蔬菜种植项目中,首先,乡产业化扶贫项目工作实施小组放弃了五一休假的机会,按照早安排、早部署的要求,及时召集项目规划区内的村支两委、村民小组长、部分村民代表到乡召开动员会,向农户讲解发展蔬菜生产对于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性,宣传《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补助政策措施,动员农户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同时,项目实施工作小组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分赴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逐家逐户进行动员,部分昼夜的开展种植农户、种植数量的统计工作。确实将项目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宣传落实到位,取得了农户的广泛参与,确保了种植任务落实到户。

2、强化技术培训工作、技术指导服务到位。

为确保项目的实施成功,保证农户按要求规范化发展蔬菜生产,我乡从提高农户发展蔬菜生产方面的知识着手,积极邀请区蔬菜办、区科技局的专家到乡进行技术培训,全年共到各村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10余期,并组织了各村支两委、项目实施涉及村的小组长、部分村民代表200余人到罗甸县学习考察一次,培训蔬菜种植农户余人次,使蔬菜种植农户掌握了蔬菜的下种、蔬菜生产应注意的问题、病虫害防治等基本知识,确实将技术指导落实到位,提高了蔬菜种植农户科技种田的能力。

(三)建立落实四个制度

1、风险抵押金制度

为增强项目实施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确保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取得成功,建立了风险低压金制度,涉及该项目的区、乡工作人员按照各自责任大小,交纳1000—元不等的风险低压金,明确规定在项目实施成功后,风险低压金才能如数退还给责任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因责任人原因造成项目实施任务未完成,或导致项目实施失败的,所扣风险低压金全部充公。

2、承包示范制度(蹲点指导制)

为加强对各村种植农户的指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乡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乡干部承包示范制度。即由各包村干部负责在所包村选择一农户的一田块,对其田块内的豌豆种植从下种到采收进行技术承包,规范化种植,以将所承包的豌豆种植田块打造为该村最好的豌豆为目标,提供示范田榜样,指导其他农户按要求进行蔬菜规范化种植。

3、金融扶持制度

为解决种植农户前期项目启动资金缺乏的问题,乡人民政府积极与花合行协调,通过种植农户申请,不管该农户是否有未还清的银行债务,花合行均向种植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服务。乡财政对种植农户的小额贷款进行贴息。

4、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项目资金的管理严格按照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进行。乡财政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管理规定管理项目资金,并强化扶贫户信用管理,确保了扶贫项目资金的安全。

(四)创新补助发放模式

为充分调动农户发展蔬菜种植的积极性,改变“我帮你发展、你帮我完成的任务”的不良作风,确保蔬菜种植项目成功实施。我乡一改以往对农户补助的发放方式,将“先补后种”改为“先种后补”的方式。即由农户先垫资购买种子,每户购买种子所花的资金,乡农业服务中心做好登记。乡人民政府通过与花合行合作,由乡财政所为每户种植农户开设账户,然后在每户账户中存入农户购种同等金额的资金后冻结账户,乡农业服务中心将存折发放到每户种植农户的手中,在农户将所购种子按要求全部播种,种苗出土并见一定成效,通过乡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解冻账户发放补助。这不仅消除了种植农户担心政府补助兑现不到位的想法,调动了农户发展蔬菜种植的积极性,而且还有效的解决了农户只领补助不落实项目的问题,形成了约束机制,保证了项目资金的安全。

(五)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实施好示范种植。

在500亩黄瓜种植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规划突出革约村革楼、马铃村水车坝、谷增村七一桥三个种植连片核心区,每个核心区至少达50亩,突出三个核心的主体地位,扩大辐射带动面。

为有效解决规划区马铃村水车坝组核心区插花的问题,乡人民政府要认真做村民农户的工作,由乡干部牵头,从不愿种、或没劳动力不能种的农户手中租取土地,然后再将土地承包给积极性高的该组农户进行黄瓜种植,确保了规划核心区的形成和示范效应的实现。同时,指导农户按要求规范种植黄瓜,从管理、技术指导服务、销售渠道环节上给予农户大力的支持,保护农户的经济利益。

三、取得的成效

(一)经济效益

项目的实施共完成冬豌豆种植1067.4亩(其中,革约村560.5亩、马铃村335.4亩、谷增村171.5亩),豌豆种植于10月启动,于4月中旬采收结束;同时,冬豌豆种植项目在遭受1月罕见的严重凝冻灾害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231公斤,总产量为246569.4公斤,收购商上门收购价为2.06元/公斤,实现豌豆总产值高达53.37万元,仅此一项,项目区种植农户户均增收716元,人均纯收入就增加202元,实现了农民减产不减收的目标;完成反季节蔬菜钢架大棚建设50个9000m2,香菇大棚50个3000m2黄瓜种植500亩(其中,革约村173亩、马铃村131亩、谷增村196亩),黄瓜平均亩产为2500公斤,总产量为1250000公斤,收购商上门收购价为0.8元/公斤,实现黄瓜总产值高达120万元,仅此一项,种植农户人均纯收入就增加268元,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农民从产业化扶贫项目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社会效益

1、推进了马铃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因地制宜,辐射带动全乡8个行政村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全乡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发展的转变。

2、蔬菜基地的建成,可年均为贵阳及周边市场提供246569.4公斤无公害生鲜蔬菜,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生鲜蔬菜的消费需求,解决了贵阳及周边城市无公害蔬菜供应紧缺的问题。

3、为全乡农民提供余个就业岗位,农民无须外出务工就可实现就地就业,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4、解决了项目区内600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保证了农村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形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长期有效的增收途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生态效益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符合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符合无污染生态经济乡的发展定位,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一是保护了全乡的青山绿水,实现了全乡经济社会在在维护群众利益中前进、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二是因地制宜,促进了生态能源的有效利用,沼液、农家肥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不仅为农户在每年的农业生产化肥上节约了开支,而且还减轻了施用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可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三是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生态文明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实现了全乡农业产业的根本性变革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无公害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成功,促使大部分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发展蔬菜种植经济效益,思想基本上从“要我发展”转变到了“我要发展”的观念上来。农民不再担心什么品种能不能种、销得出去销不出去等问题。在落实政府一系列政策、指导措施上,变积极主动,只要政府安排了,再不要政府担心,农户均能按要求完成。

二是经营理念的转变。农户的收入方式基本跳出了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的发展框框,催生了农村经纪人的发展。项目的实施,全乡共产生了10余人专门从事蔬菜销售的经纪人,商品经济意识的成长为成功嫁接青岩蔬菜批发市场创造了条件,实现了青岩蔬菜批发市场向马铃乡的延伸,农民因此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将蔬菜销售出去,农业生产基本上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型向商品经济型的特色农业转变。

三是就业渠道的转变。通过发展蔬菜生产,余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农民的就业方式开始从外出务工向就地转移就业转变。

四是种植技术的转变。农民群众通过接受农业科技培训,增长了科学种田方面的知识,一些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人畜粪便、沼液等新型有机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五是种植模式上的转变。蔬菜项目的实施打破了全乡几百年来“水稻、玉米”单一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经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得到了发展,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

六是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项目的成功实施,增进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提高了政府的信誉度。乡、村干部的工作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还未得到彻底转变。

个别群众还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思想僵化保守,固执于仅种植水稻、玉米的传统农业的老观念上,对政府各项优惠政策、措施无动于衷。

(二)农民的知识水平低,科技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民群众只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对科学种田重要性的认识,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低,存在部分种植农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面前不听侍从、技术人员说一套、自己做一套,不按技术人员的指导实施,导致项目实施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

(三)经营理念的商品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农产品的销售过分依赖于乡外小商贩的收购,农民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高,经营的自主性不强,“怕卖不出去”的思想还部分群众中存在。农村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经营理念的商品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四)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基础还不牢固

农民自主发展的意识还不强,个别群众发展蔬菜种植的坚定性、长期性意识不强,还有依赖政府补助的思想,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基础还未筑牢。

六、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巩固好发展好蔬菜产业化项目。

1、按照省、市关于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工作步署,积极争取省市扶贫项目资金及其他项目资金的支撑,进一步巩固的扩大蔬菜产业项目的发展,完善项目区内的机耕道、农灌管道等配套设施,为项目的规模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科学选择项目实施的品种,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要发展蔬菜种植,搞好宏观调控,切勿政策措施的变动和蔬菜滞销而损害农户的利益,挫伤农户的发展的积极性。

3、进一步强化辐射作用,在现有基础上,做好项目实施成果的宣传,进一步将积极性高、自愿发展蔬菜种植的村寨农户纳入项目规划区,扩大项目的规模,引导农户进一步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

4、搞好蔬菜销售的信息发布,搭建蔬菜销售平台,积极培养和支持农村经纪人的发展。

(二)打造蔬菜品牌入市经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1、搞好技术指导,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蔬菜种植。按照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生产的相关标准,认真引导农民利用农家肥、沼液等有机肥种植蔬菜,规范化种植,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打造蔬菜精品。

2、成立马铃乡蔬菜协会,注册蔬菜品牌,将产品打入大型超市、省外市场进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

扶贫项目工作总结篇5

一、加强扶贫资产资金项目管理

(一)深入开展扶贫资产排查。根据市扶贫开发领导组《关于切实加强扶贫资产项目管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统筹谋划好2024年扶贫项目的意见》(合扶组〔2024〕3号)文件要求,县扶贫办、县财政局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对历年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底数进行进一步摸排核实,已将2024年实施的扶贫项目形成资产登记入账,纳入扶贫资产系统管理。据统计,我县2024-2024年已纳入资产管理资产数额17.39亿元,包括经营性资产3亿元,公益性资产7.83亿元,到户类资产6.56亿元,实现扶贫资产资金项目底数清、账目明、绩效可跟踪。

(二)完善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在确定资产权属和登记入账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扶贫资产应纳尽纳,分年分级分类、逐一登记造册,形成县、镇、村三级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建立扶贫资产四项清单,即项目清单、资金清单、管理清单、效益清单,按季度对资产实情进行核查调整,做到账实一致、家底清晰、责任明确、收益直观。

(三)强化扶贫资产监督管护。严格执行扶贫资产管理制度,按照资产分类,逐个扶贫资产落实主管部门、镇、村“条线”负责人,明确管护责任,对资产运营管护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及时排查消除扶贫资产风险漏洞,严防资产流失和减值、灭值风险,确保长期稳定发挥效益。严格落实民主决策程序及公告公示制度,扶贫资产确权、处置等要履行“四议两公开”制度,镇村及县直主管部门对扶贫资产运营、收益分配、处置等情况及时公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规范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我县积极探索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出台了《关于创新实施扶贫资金资产收益的指导意见(试行)》、《县扶贫资金项目及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管理暂行办法》两个配套文件,完善扶贫项目利益联结和带贫减贫长效机制,坚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等方式,实现有条件受益,切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村集体收益重点用于资产运营管护、双基建设、产业发展等,最大程度发挥扶贫资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用。

二、统筹谋划好2024年项目

(一)着力完善新时期项目库。为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县以产业发展项目为重点完善县级项目库,指导镇、村充分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着重围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扶贫车间等方面积极谋划产业扶贫项目,采取跨村联建、飞地入园入区等方式,突出标准化厂房、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二产、三产类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注重形成物化资产,促进一产结构调整、二产转型升级、三产服务增值。目前全县2024年项目库共纳入扶贫项目129个,总资金4.96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66个,总资金3.73亿元,占比75.2%;基础设施类项目59个,总资金1.13亿元;其他项目4个,总资金0.1亿元。

(二)优化财政专项资金投向。截止目前,我县已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69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350万元,市级资金11349万元,批复项目66个,资金匹配及时率100%。根据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要求,以扶持产业、推动结构调整、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着力点,特色农业产业园、冷链仓储、扶贫商超等产业扶贫项目7个,安排资金1632万元;以补齐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为着力点,落实基础设施扶贫项目59个,匹配资金11067万元。同时,已遴选18个产业园和资产收益项目申报市级第二批专项资金。

(三)全项目链跟踪督导。充分发挥县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协调小组作用,项目主管部门会同县发改、住建等成员单位抽调行业专家联合会审,对项目用地、建设规划、实施风险、收益回报等方面充分评价论证,实行竞争性立项批复。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专人专班,跟踪项目招投标、备工备料、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审计决算、运维管护,确保项目实施得了、绩效发挥得好。

三、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一)积极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我县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正在拟定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实施方案,将结合农村低保调整工作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四类人员”进行全面的摸排认定。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状况,对返贫致贫风险点早发现、早帮扶,实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实行分类分层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大力发展产业就业帮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做好兜底保障,及时纳入现有社保体系。

(二)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各项帮扶政策措施,第一时间要求县直各相关部门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抓紧对我县现有帮扶政策进行研究论证,优化调整。政策出台后,将及时抓好兑现落实,普惠性政策严格按标准执行到位;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按省市部署向农村低收入人口倾斜;对变动的政策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三)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做好体制机制衔接。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出台“一线为民服务”方案,继续实施“县干包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实现工作体制机制有效衔接。继续落实驻村帮扶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村进行了摸排。着力做好重点工作衔接。做好“产业帮扶”衔接,打造现代农业“510升级版+”,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规模集约、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做优做强稻渔综合种养、绿色蔬果、特色经果、优质粮、名优茶、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健全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大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做好“就业帮扶”衔接,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认定和援助,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已开展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务工信息月监测工作,对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就业帮扶,截止目前已有30057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做好“社会帮扶”衔接,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实施我县社会扶贫“三大工程”。

下一步,我县将以此次现场观摩会为契机,全面落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项部署,切实做好做实扶贫资产资金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采取有效举措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扶贫项目工作总结篇6

石首市连续五轮“三万”活动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先进县市。在第六轮“三万”活动中,该市坚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聚焦精准扶贫,突出产业培育,通过科学谋划、汇聚优势、加强培训、创新机制,努力培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实现了产业发展、精准脱贫和集体增收的共赢局面。

一、科学谋划,调优产业结构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主导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制定了种植、林业、畜牧、水产、农机、旅游、电商等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全市按照“一方一业、一村一策”的发展要求,谋划大产业,网络贫困户,实现规模基地和单个农户的整体联动。

1、水田扩大综合种养。通过不断优化水稻种植模式,逐步向优势产业转型,努力实现调优提质增效。实行“水复旱、水改旱”8万亩,发展“稻?虾(蟹、鳅、鳖、鸭)”等稻田综合种养20多万亩,覆盖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调关镇发展虾稻连作7万亩,仅水田养虾亩平创收3500多元。高基庙镇发展水稻制种3000亩,建成全省最大的水稻制种基地。团山寺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发展绿色农业,新增再生稻1万亩、稻鸭共育2000亩。

2、旱地主推果蔬产业。当前棉油种植效益低下,全市大力推进旱地结构调整,新发展瓜果面积2万亩、蔬菜面积5万亩,逐步建成万亩设施果蔬、万亩西兰花、万亩冬(南)瓜、万亩甘蓝等特色农业基地。充分发挥康星西兰花、南鑫蔬菜、天字号瓜蔬、群发南瓜、福友蘑菇等品牌优势,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加速脱贫致富。

3、山林发展生态休闲。以国家级保护湿地天鹅洲、省级旅游目的地桃花山和白鹭栖息地六虎山等优质生态资源为重点,大力培育观光农业、休闲采摘、生态旅游产业,变产区为景区、变民房为客房、变产品为礼品,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增收脱贫。新发展农家乐145家,开发桃花山三菱湖湿地公园,建成荷花观赏区1000亩、桃林赏花区2000亩、泛舟游览区5000亩,年接待游客50万人,创收6000多万元。

二、汇聚优势,推动产业发展

该市谋划和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注重发挥镇村的主体作用、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和部门单位的帮扶作用,真正形成了上下齐心、优势聚集、共谋产业的良性发展态势。

1、镇村主体责无旁贷。结合镇村发展实际,广泛征求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老党员的意见,选准致富门路,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全市41个贫困村都选准了主导产业,其中22个村发展虾稻连作、2个村发展水稻制种、7个村发展蔬菜种植、9个村发展瓜果茶种植、1个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各村依托资产资源发展产业增收,有274个村集体收入达5万元以上,78个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分别占总村数的95%、27%。团山寺镇推进绿色示范,建设生态农业,发展油稻模式3万亩、特色水产1万亩、优质茶叶5000亩、水禽5万多只。久合垸乡通过招引上海蓝海、久泽等企业,培育壮大湖北久裕、心语林苗木、福友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在高梅线、省道s480沿线建设千亩葡萄、千亩中药材、千亩虾稻连作、千亩紫薯和500亩盆景基地。高陵镇以晏茅路沿线7个村为基础,打造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创建了千亩蔬菜、千亩葡萄、千亩苗木,千亩虾稻连作、千头肉牛养殖等基地。调关镇连新垸村结合村地势低洼的特点,发展西兰花种植,制定了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订单种植的帮贫模式,稳步带动200多户脱贫增收。小河口镇老洲岭村通过招商引资,连片推进土地流转,新发展稻虾连作1000亩、香芋种植1000亩,实现销售收入620万元。

2、市场主体竞相带动。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投3.6亿元,带动周边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养,实现增收致富。大垸镇天字号瓜蔬合作社引导秦黄线3个村新发展蔬菜基地1000亩,帮扶贫困村古长堤村建设蔬菜大棚80亩。小河口镇组织5家合作社吸纳会员1170人,其中贫困人口345人,其中群发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6000亩,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社员人均可增收1.4万元。调关镇元丰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多亩,带动267个贫困户入社、入股、劳务、种植、流转等,获得土地流转和劳务工资双份收入,并与29户贫困户实行种植产销对接。

3、部门帮扶尽其所能。采取财政奖补、单位帮扶、支农捐款、金融扶持、社会资本参与、农户自筹等办法,筹集整合各类资金11.9亿多元,投入扶贫攻坚和产业增收,实现融资投入“大聚汇”。增加信贷投放,相继投放了5000万元“助农贷”、1000万元“扶贫贷”等支农贷款,为带动脱贫产业的市场主体贷款2.4亿元。落实单位帮扶,各级工作队为联系村新引办各类经营主体110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1361万元,一半以上用于生产发展。省供销社工作队结合白洋林村实际,重点发展虾稻、皱皮柑、散养土鸡三大产业,新发展龙虾2000亩、皱皮柑1万株、土鸡1.5万只。市财政局工作队联系绿源蔬菜合作社,在杨家潭村建立产业脱贫示范基地,新建蔬菜大棚220个,实现了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全覆盖,每个大棚年增收1万元左右。

三、强化培训,提高内生能力

针对部分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发展生产缺少技术的问题,该市逐一摸底,分门别类,组织有关部门会商,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做到参训对象精准、定向培训到人、资料分发到户。

1、实用农技培训注重“短平快”。针对绿色发展、瓜菜林果、虾稻连作、水产生产、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等用工训期较短、内容较实、见效较快的特点,采取学校培训、巡回培训、入户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组织各类培训1135期,培训科技示范户3000人次、贫困人口3.9万人次。

2、职业农民培训注重“稳准实”。为确保就业稳定、技术对路、收入实在,优先对接重点贫困村,优先选择贫困户,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户免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年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18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人,涉及水稻、蔬菜、水产、畜牧、农机等专业。搭建“掌上农业”互动服务平台,开展在线诊断、答疑、指导,强化新服务、新技术推广,实现扶智脱贫。

3、创业就业培训注重“高精广”。力求技术含量高、参训人员精、创业平台广,通过整合人社、农业、教育、扶贫、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开展就业技术培训5100人次,在参训的1000多贫困人口中已有200多人自主创业增收。以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建设市为契机,动员电商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平台发展电商营销,带动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残疾人、留守妇女、贫困人口等2067人就业。

四、创新机制,筑牢发展根基

发展主导产业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推动机制。该市重点在项目整合、跟踪服务和工作问责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并狠抓落实兑现。

1、整合使用项目资金。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开展“三合三创”的实施意见》(即整合项目,创新投入机制;整合资源,创造聚集效益;整合力量,创优发展氛围),重点集中一批项目资金打造石首“三农”发展的特色与亮点,切实破解之前项目资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面”等现象。今年整合项目资金5亿元,重点建设扶贫开发、产业培育、农业示范、生态保护、农水建设等十大工程。每项工程都明确一个重点区域和投向,其中扶贫开发重点投入41个贫困村;产业培育重点支持产业优势明显的乡镇;农业示范重点支持久合垸果蔬之乡和团山寺镇绿色发展模式;生态保护重点支持“绿满石首”、湿地和湖泊保护;农水建设重点推进骨干沟渠疏洗、村级泵站升级改造和联合垸片区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2、跟踪服务贫困对象。按“项目到村、受益到户”的要求,重点扶持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项目220个,把产业扶贫项目补助与促进低收入农户直接增收相挂钩。强化低收入农户动态服务,实行全年监控,对中途因病因灾返贫的对象,重新纳入帮扶范围,及时跟进帮扶措施。对增收取得一定成效,已脱离贫困的对象进行密切跟踪,防止返贫。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全市5983个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发展脱贫,其中仅龙虾养殖就使1300多个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子”。

3、实行产业发展问责。该市结合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以引办主体、带动农户、产业增效等为重点,明确了乡镇、部门、村场发展主导产业的年度目标任务和考评验收办法,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考评,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三农”和“三万”工作考核,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严肃问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村扶贫工作总结最新6篇

2023级扶贫工作计划通用6篇

22023年扶贫工作计划优秀6篇

个人202年扶贫工作总结优秀6篇

扶贫1对1个人工作总结6篇

扶贫工作总结和工作总结优秀6篇

2024年驻村扶贫工作计划6篇

扶贫活动方案6篇

扶贫自检自查报告6篇

先进扶贫个人事迹材料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048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