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范文网 >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模板8篇

通过教案的规划,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在写教案的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管理能力,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模板8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在探究活动喝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难点:小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购物好吗?

生:好。

师:但这次购物有点特殊,是在教室里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生:铅笔。

师:多少钱一支?(出示幻灯片)

生:5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那大家还想买些什么文具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大家想买的东西很多,那我们来看一下钢笔的价格是多少?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元零6分。

师:笔记本呢?

生:3元5角。

(教室据学生回答完毕,再出示幻灯片,并板书)。

师:大家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价格还有其它写法吗?(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价格用元表示出来,大家仔细看好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出示幻灯片)

生:出现了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教师板书)。

(二)、新课

1、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的各部分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的书与平时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数。

师:很细心,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来,大家跟老师念一遍,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读两遍。

生:齐读)“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

师:那下面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哪些都是小数,哪些数是整数(出示幻灯片)。

师:小数是哪些?

生:1.50、2。70、16.85、9.99.

师:那整数呢?

生:1、5、3、20。

师:回答得很好,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圆点。

师:我们称小圆点为小数点,小数前面的数我们称为整数,小数后面的数我们称为小数部分。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认识小数的各部分,由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数来进行认识。一分钟后由小组派代表说出你们的讨论结果。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讨论好了。

师:那哪个小组先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

生:(依次点名或学生自愿说,老师作适当点评,也可请学生自评或他评)。

师:看来大家认真预习了,你们表现得很好,下面由老师出题,大家自由回答,比一比,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姚开始了(出示幻灯片)。

生:3.55

师:它是小数吗?

生:是。

师:它的整数部分是?

生:3.

师:小数部分呢?

生:55。

(2)、小数的读法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生:会(由实际情况定)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指着黑板)

生:0.5元、1.06元、3.05元。

师:我们回忆一下,小数怎么读?

生:从整数部分开始读,遇到小数点读点,最后读小数部位。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作总结。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现在大家打开教科书,翻到第2页。

师:图画上没支铅笔多少钱?

生:0.5元。

师:钢笔呢?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06元。

师:笔记本?

生:3.50元。

师:水彩笔?

生:16.85元。

1认识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每支铅笔0.50元,谁知道0.50元是多少钱?

生:5角。

师:几个一角是1元?

生:十个。

师:那就是说5角师一元的几分之几?

生:十分之五。

师: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表示成什么?

生:0.5元。

1认识两位小数的含义

师;那么每把尺子师1.06元,它是多少钱?

生:一元零6分。

师:几个一分十一角?

生:十个。

师:几个一角是一元?

生:十个。

师:几个一分是一元?

生:一百个。

师:那大家想一想6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呢?

生:一百分之六。

师: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怎么表示?

生:1.06元。

师:下面请大家做一下课本上第二页的习题,还是同学们已经提前做好了?

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师:哪个同学愿意回答第二幅图,它表示的师几元几角几分?

生:十二元五角零分。

师:用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12.50元。

师:大家想一想,5后面的0可以省略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0表示的师没有的意思,在末尾可以省略。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把0和5的位置互换了,即写成了12.05元,0还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代表的是角,5代表的是分,分比角小,如果省略了0,就成了12.5元了,与12.05元不同。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对吗?还有其它的补充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灵活进行)。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谁来总结一下末尾师0的小数的情况?

生;如果末尾师0,可以省略不写。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应该加上小数二字,因为若是整数则末尾的0肯定要写,不能省略。

师:那把这两位小朋友的话综合起来,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意见,待会自愿起来说。

生:(讨论后)对于整数来说,末尾的0不可以省略,还有补充吗?

生:不论是小数还是整数,中间的0都不可以省略。

师:小朋友们考虑得很全面,下面我们接着第三幅图,哪个小组来提问?(学生举手).

生1:图中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

生2:2元0角4分。

生1: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2:2.04元。

生1:中间的0可以省略吗?

生2:不可以。

(老师作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提问)。

(三)、做游戏

(提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

游戏规则:由每小组派出两名代表,一名随意抽出卡片,另一名回答卡片代表的师多少钱,其它小组成员做好相应记录,回答得是否正确,最后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准确,每个小组两分钟。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元、角、分与小数

师:小数的读法是?

先从整数部分读起,小圆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师:那遇到末尾有零的小数呢?生:不用读。

师:在读小数部分时,我们应接顺序来,不能跳读,中间有0的一定要读。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页中的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2、在日常生活中,超市里有许多价格牌,请适当摘抄五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价格牌,读给爸爸妈妈听。

十一、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

1、铅笔:5角→0.5元,读作零点五元。

2、钢笔:8元→8.00元,读作八点零零元。

3、尺子:1元6角→1.06元,读作一点六零元。

4、笔记本:3元5角→3.50元,读作三点五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看,今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出示课件)。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习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

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1吨大约等于()头牛(500千克一头牛)一桶油100千克()桶水泥50千克()袋?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吨”对孩子们来说是抽象的,通过让学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推算、估计、想象。并通过“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学加老师跳一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借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学的体重”等具体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吨”的概念表象。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如鲸的体重,大象的体重;厚街标志的雕塑,海月岩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如钢铁、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货车载重4()

(2)明明体重35()

(3)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

(4)我国广东籍的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在奥运会上以212()的'总成绩打破奥运会记录并获得08年奥运会首面金牌。

(5)虎门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二)吨的单位换算

吨和千克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你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吗?(课件出示)

(1)一只河马约重那3吨,想一想:3吨=()千克?5吨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约6000千克=()吨你怎么想?

四、应用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利用“吨”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决导入时主题画的问题

(出示画面并出示每只动物的体重)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让他们过桥吗?

3、课后延伸(数学日记)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的方法?请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总结

师: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日记”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六、教学板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

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5页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习,学生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和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60÷3=40÷2=150÷3=270÷9=

160÷4=2700÷3=900÷3=1000÷2=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三、补充练习(解决问题)

1、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1)独立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2)互相交流算法。

(3)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明白算法。

四、巩固练习

出示问题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确定解体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除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会用除法估算和

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专门来进行有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

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习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学生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第二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观察每列中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比一比第一、第二列,说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老师帮忙,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如果出现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第二组: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学生练习后交流。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学生读题后问:本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空格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48+00﹢2532—00×93×0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图

小朋友们,还记得上次李老师给你们讲过猪八戒分西瓜的那个故事吗?今天李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小朋友们,孙悟空说把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西瓜?而实际上,这4个西瓜都被贪吃的猪八戒吃光了,这时还剩几个西瓜?一个也不剩了我们用什么来表示?把这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那0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朋友们,北京光明小学今年六一儿童节要举行跳绳比赛,三(2)班的很多同学都想参加,他们正在举行预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情境图)。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跳得快?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红色框内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都是0?这一步能不能省略掉不写呢?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算法既简便又节省时间。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红色框内的数能省略不写吗?为什么呀?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方法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在要经常用它好吗?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们,今天的新知识我们就学完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小朋友们,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吗?李老师这儿有两道练习题,敢不敢接受挑战?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习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8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8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工作总结5篇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湘美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含反思模板8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7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696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