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提前准备好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的逻辑和思路,一个完善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1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篇1
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设计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学会新知。
1.猜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课正式开始前,教师先让学生猜一则有关人民币的谜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活动灵活多样,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认一认、换一换、算一算”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的计算进行系统的复习,加深印象。
3.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解决人民币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人民币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复习课开始之前先来猜一则谜语。(课件出示)
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纸、买玩具,哪样都要用到它。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什么呢?
生:钱。
师:我们用的钱又叫什么?
生:人民币。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复习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复习整理
1.复习人民币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1)呈现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②从高到低是怎么排列的?
③这三个单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交流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②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元、角、分。
③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也可以表示为10角=1元,10分=1角,100分=1元。
2.复习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及币值的大小比较。
(1)创设情境:文具店的货架上摆着一本日记本3元4角,一块橡皮5角8分。
(2)提出问题:3元4角=()角。
①指名汇报。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师生共同小结:因为1元等于10角,3元就等于30角,所以3元4角就是30角+4角=34角。
④练习:5角8分=()分。先让同桌间交流想法,再指名汇报。
(3)47角=()元()角,76分=()角()分。
①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加以引导,如47角可以分成40角和7角,因为10角等于1元,那么40角就等于4元,7角不满1元,所以47角=(4)元(7)角。
②练习:76分=()角()分。
(4)比较大小。
①8元○79角。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出理由。
②10元○97角。
1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篇2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活动准备:
课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电脑课件,实物:各种图案的彩蛋、每幼儿一个熟鸡蛋,彩笔、帖纸、橡皮泥、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5日清明节)
二、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三、课件: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述,让幼儿了解烈士的先进光荣事迹。
2.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四、观看课件: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画面。
五、放哀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六、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冷食、吃鸡蛋等。
七、出示彩蛋请幼儿观察与自己带来的鸡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八、放彩蛋图片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制作兴趣。
九、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画画、涂色、剪纸粘贴、橡皮泥制作小动物等)。
十、幼儿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十一、玩鸡蛋:
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鸡蛋作出多种玩法(滚、转、抛、立、碰鸡蛋等),幼儿比赛看谁的玩法多。
十二、结束部分:
请幼儿把彩蛋给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赏并与朋友们一起玩,在音乐伴奏下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向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到春景的美好。
1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两种水果,能准确的说出两种水果的名称。
2、幼儿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说出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
3、培养幼儿对水果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难点:
能准确说出水果的名称。
能说出水果的颜色、形状或味道
活动准备:
水果实物、切好的果盘、神秘袋两个、神迷盒两个、牙签若干。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基本活动
1、出示神秘袋
师:“宝贝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两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好多的好吃的,想不想吃?(想)
师:“那你们知道里面装的什么好吃的吗?”(不知道)
师:“老师也忘了里边装的什么啦?我来……(老师假装往出拿)诶,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来帮老师,谁愿意来?”
师:“xxx、xxx你俩来摸一摸”(请幼儿过来,先摸一摸,提醒幼儿只能摸一个)“xxx猜一猜,你摸到了什么呀?”“宝贝,那你摸到了什么呀?”(幼儿进行猜测,是哪种水果之后再拿出验证)
师:“那我们拿出来看一看,到底是不是xx?”
(通过引导,幼儿说出水果的名称,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例如,苹果)
师:“呀,这是什么啊?苹果。那xxx猜对了没有?拍拍手吧。
师:“谁能告诉我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呀?它长什么样子的?”(如幼儿说不来提醒是圆圆的还是长长的)。
运用此方法,逐个拿出认识苹果,香蕉。
2、闻一闻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漂亮的神秘盒,里边也装了好吃的,这次老师不要你们用手摸,要让你们用小鼻子闻一闻里边装的是什么?(老师请若干幼儿来闻一闻是什么水果。并拿出来验证)
3、尝一尝
师:“宝贝们表现的真棒,想不想吃?那怎么样才可以吃啊?”(苹果洗洗吃、香蕉剥皮吃,在了解水果的吃法过程中,引导幼儿复习水果的名称。)
师:“老师这儿给你们准备了洗干净、切好的水果,我们一起来尝一尝,看看他们是什么味道的。”
(1)、请几个幼儿先来尝一尝,说出你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
(2)、请几个幼儿将眼睛蒙起来吃,吃完告诉大家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
(3)、幼儿分组吃不同的水果,吃完告诉老师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味道的。
三、结束活动
师:“宝贝们,苹果和香蕉好不好吃呀?苹果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啊?什么味道的啊?香蕉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啊?”(最后总结,复习水果名称,颜色和味道)
师:“今天老师在外面也藏了一些水果宝宝,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吗?”
和幼儿去户外找,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本节活动通过“摸、看、闻、尝”等方法,充分运用五官感觉来认知苹果,香蕉的形状、颜色、味道。
2、整节活动中,充分引发幼儿浓厚的好奇心,激发幼儿 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更大程度的加入参与到整节活动当中。
3、对本节活动的细节部分处理有些不当:
(1) 在开始部分,应用较安静的游戏,或与水果有关的小游戏进行导入。
(2) 在“神秘袋”“闻一闻”两个环节中,让幼儿等待的时间有一点长,应多准备一些材料,让其他幼儿更好的参与。
(3) 整节活动,可变种方式来进行。例如:将幼儿分组,每人一个水果实物,让幼儿亲自感知两种不同水果的,不同特性。也可以用“蒙氏”教学法来进行,教师直接贯穿给幼儿正确的概念。这样可以让整节活动更加的收、放自如,也可以让幼儿更加有积极性,参与到活动中。
(4) 可再加深一点难度,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也可用两种不同感觉的水果来进行,对比更加的强烈,明显。例如:苹果和猕猴桃,一个是光滑的,一个是粗糙的。
通过这节活动,老师们给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我有了一个很大的学习提升。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继续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慢慢摸索,提高自己的组织活动能力,找到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方法,让幼儿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将以后的活动开展的更生动有效。
1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分家"的操作活动,继续让幼儿学习按图形片的颜色或形状或大小等特征进行多次分类的方法。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思维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分类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大转盘一个,图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操作材料。
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基本部分
(一)、初次尝试游戏"图形宝宝分家"
1、观察分类材料:看看盘子里有些什么?(有许多图形宝宝)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分家家"的游戏。
2、交代游戏名称与规则:
师:图形的家在哪里?(处示盘子)分成几家?(两家)师:分的时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宝宝放一家,等一会儿把老师给你的图形宝宝分完,分好了取个名字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给图形宝宝分家"。
4、讨论:你们是怎么分的?
(请几位幼儿走上来,师帮其操作结果贴出来)和他一样的有没有?
小结:分家家,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成两家,可以根据形状分成两家,还可以根据大小分成两家。你们还想再试一次吗?
(二)、再次尝试:
1、要求:等一会儿分家家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了,再取两个好听的名字,要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
2、幼儿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样。
3、讨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请1-2名幼儿)请幼儿和旁边的幼儿相互讲讲自己分的结果。
(三)、提高尝试:游戏"大转盘"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图形。(师分盘子)请你们用小眼睛看,谁的小眼睛亮?看看这些图形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颜色、大小)
1、师:老师要和你们玩大转盘的游戏,我们要和电视里的叔叔阿姨一样看标记拿奖品,转盘上的针指向哪个图形,就请你拿一个和它一样的。我们先来试试:"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看看,请你拿什么样的图形呀?(幼儿集体进行3-4次)
2、进行比赛: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3、增加难度:看看这个转盘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哪些大,哪些小?
拿好了举在手里
4、比赛:四个人一个队,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个队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对,老师送你一朵小红花。(还要帮队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一下,有没有拿错的)反复尝试4-5遍。
(四)、教师组织幼儿看书上的图,完成练习。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玩了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和大转盘的游戏,你们还想玩吗?(告诉幼儿以后再玩)。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选取幼儿游戏中常玩的“圈圈”为题材,鼓励幼儿探索圈圈的不同玩法,进而练习边跳边转身的方法。而且对幼儿的运动能力有了一定的挑战性。整个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跳圈方法。但活动中只一对一传授幼儿转身办法,可以让幼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转身,加大幼儿转身跳的难度,让幼儿都试一下转身跳。活动中对于部分能力弱的幼儿还应加强指导。
1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
2.在与圆形的比较中学正确感知椭圆形。
3.能根据其特征在许多图形中找出椭圆形、学会认识椭圆形。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1.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卡片一套 。
2.各种图形卡片。
3、碟片、石头、糖、面包、树叶、苹果、鸡蛋。
4、音乐。
活动重点:
认识椭圆形,
活动难点:
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利用椭圆形自创与操作。
活动过程:
一、 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导入主题。
1、 和幼儿一起玩手指变变变的游戏。
2、用毛根变魔术(各种椭圆形的东西)
3、复习已经认识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今天我们班又来了一个新的图形宝宝、它是谁呢 ?想不想认识一下新的朋友?
我们一起把它变出来好不好,咕噜咕噜变、椭圆形宝宝出来了,小朋友们好,我是椭圆形宝宝,很高兴认识大家,椭圆形宝宝非常有礼貌、我们是不是也要向它问好呢!
二、了解椭圆形的特征。
1、师:我这里有两个图形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椭圆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找一找哪个是长长的圆、扁扁的圆? (圆形圆一点、椭圆形扁扁的比圆形长一点)
师:我们把这个长长、扁扁的圆 、叫做椭圆形。
2、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椭圆形呢?
三、寻找椭圆形。
1、出示准备好的道具、这里也有椭圆形看看谁最先找出来。
师:调皮的椭圆形要和我们捉迷藏,我们一起找一找哪些东西像椭圆形?
出示碟子、树叶、苹果、鸡蛋、糖、面包、石头等。
四、幼儿拼图并点评。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用各种图形简笔画
2、把准备好的图形拼作一幅画。
3、幼儿的操作教师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加以鼓励。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图形特征,整节课程,思路清晰,设计完整,气氛活跃。感知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引导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对圆形和椭圆形,更重要的他们懂得如何去区别它们之间的不一样。孩子能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想象并能说出相应的图形名称,能在不同的图案中找出不同的图形再通过自己动手拼图,更加进一步掌握了图形的特征。
不足之处:
语言不够亲切,缺乏亲和力、幼儿动手操作粘贴时间较长、缺乏了鼓励孩子的语言、看到幼儿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便非常的无措,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语言不精炼,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还要多加学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