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目标应该与课程大纲一致,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评估学生的学术成就,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政治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政治教案篇1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外汇
★教学难点外汇汇率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_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教学重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教学难点: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 事实说明法
教学过程:
(一)国际关系
1、定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国际关系是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一国范围内的任何关系都不属国际关系。
(2)在这些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各国政府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其它一切国家关系的基础。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关系
3、形式: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4、决定: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1)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为了谋求和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因此,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利益不同则是引起国家间磨擦的根源。在当代开放的世界里,主权国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了交叉性和共存性,相互间利益共同之处在不断地增加,因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也还存在着国际社会的利益。因此,一个主权国家追求其国家利益并不完全是以损害他国的国家利益为提前的。相反,一个国家在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惠及他国,做到互惠互利。所以,在当前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基于共同的利益进行国际合作。
(2)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也可称为综合国力,它是指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各个主权国家的力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力量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引起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动,也使国家力量随之发生变化。
构成国家力量的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有些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因素却不是恒定的。在国际政治生活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了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人们评估国家力量的主要标准从以前的国家人口的数量过渡到军事实力再到现在的经济与科技力量。
5、趋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
(二)主权国家
1、地位: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构成: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因素)
3、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三)国际法
1、定义: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言之,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2、产生: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
3、制定: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
4、作用:
①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折的标准和法律依据。
②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
③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四)国际组织
1、定义: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分类:
按不同标准分有政治性和专业性;世界性和区域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3、作用:
①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关系争端主要力量;
③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4、联合国
(1)成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日)
(2)宗旨原则:
①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3)主要机构:
①联合国大会(审议机构)
②安理会(维和机构)
③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④托管理事会
⑤国际法院(司法机构)
⑥秘书处(行政机构)
(4)主要作用
①维护世界和平、缓解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
②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5)中国与联合国
①地位:创始国之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
②关系:中国对联合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及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持。
(五)当今世界主题
1、和平问题
(1)定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原因:和平是主流
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
(3)问题:世界不稳定
①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③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2、发展问题
①定义: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政治试题《高三复习教案。§第46讲 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和国际竞争_政治试题》。也称南北问题
②趋势:
从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高,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问题:
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3、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六)国际竞争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关于综合国力:
①定义:
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②构成: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七个方面
2、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针对练习:
2004年4月,伊拉克武装分子绑架了多名中国公民。事发后,中国指示我外交部门全力营救;中国驻伊使馆使尽浑身解数,通过多种渠道,终于使人质安全获释。5月,巴基斯坦发生一起造成十几名中国援巴建设人员伤亡的恐怖袭击事件。我驻巴使馆官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全面介入救护及善后工作。
1、材料表明(d)
a、战争与冲突依然是世界的主题
b、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问题
c、_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d、当今世界局部的冲突与恐怖主义依然存在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强调,和平解决争端以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安理会的重要职责。历史证明,武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争端和矛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意识到,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难以营造持久和平与安全。以对话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安全观正在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之一,而和平解决争端,正是这种新安全观的具体体现。 根据材料回答2—4题
2、关于安理会的论述正确的是:(b)
a、安理会是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组成的审议机构
b、安理会是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c、安理会是负责联合国经济和社会方面活动的机构
d、安理会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司法机构
3、联合国的原则有:(a)
①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②履行规定的义务③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④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新安全观来源于(d)
a、旧安全观 b、 国家的意识 c、人民的意识 d、物质世界
5、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某些西方国家通过间谍活动,窃取别国经济和科技情报的事件频繁发生。这表明( d )
a、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同追求国家利益是对立的
c、霸权注意依然存在
d、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6、在5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一些国家试图把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作为先例,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长则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反对上述观点。这是因为( c )
①一国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
②人权问题就是主权问题
③尊重国家主权是联合国的基本原则之??
④宣扬“人权高于主权”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2002年1月1日作为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这将对世界金融的整个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回答5—6题。欧洲联盟是( b )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上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的国际政治组织
8、在欧盟国家中,实现共和制的有( a )
a、意大利、德国、芬兰
b、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c、法国、德国、瑞典
d、法国、荷兰、比利时
9、2003年3月20日,美国等国家绕开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拉克战争。政府发表声明,强烈呼吁有关国家停止军事行动,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一立场?
(1)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2)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我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3)联合国是当今代表性最广、影响力、规模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伊拉克问题上,应该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
10、材料:2003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政府在外交上的三件大事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一,4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问题的特别会议。中国作为抗击非典的积极参与者,与东盟国家一道商讨防治非典的办法,赢得了与会各国的赞许。第二,6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第三,8月27~29日,朝鲜半岛核问题首次六方会谈成功地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外交第一次穿梭外交取得的成果。通过会谈,各方坐上了谈判桌,走上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道路,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扬北京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说明与会各方对中国的信任。在促使朝鲜半岛核问题走上和平解决道路方面,中国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
(1)中国为什么要促使朝鲜半岛核问题走上和平解决道路?
(2)材料是说明了我国新一届领导人奉行何种外交政策,这又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朝鲜半岛需要和平,中国需要和平,亚洲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和平。20世纪,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历打了几千年的仗,这两次世界大战是最为惨烈、沉重的,给世界人民的教训也是最深刻的。其次,联合国成员国应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要和平,不要战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人类需要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再则,国家利益影响国家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和平解决争端符合各方利益,符合朝鲜半岛有关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利益。
(2)温家宝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问题的特别会议传达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共同发展”的信息,体现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的努力和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
非正式对话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体现了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这三件大事都共同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远酝夤叵档幕本准则;加强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1、材料: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日前在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国际研讨会上,做关于“未来世界秩序中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议题的主旨发言时指出,安理会不是橡皮图章,也不是一件宫廷摆设,应当避免在安理会搞实用主义。指出:中国古人就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说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安理会也应与时俱进。安理会改革必须体现国际关系的现状,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同时应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其工作效率。改革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能做到的,应立即做起来。有难度的,应实事求是,逐步解决。
(1)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安理会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古人就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说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安理会也应与时俱进。安理会改革必须体现国际关系的现状”就体现了这一哲学观点;“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同时应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体现了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改革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能做到的,应立即做起来。有难度的,应实事求是,逐步解决。”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同时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第一,安理会是多边合作的主要场所。第二,安理会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场合。 第三,安理会是履行和平解决争端的核心机构。安理会既倡导和平解决争端,部署维持和平行动,又能在特殊形势下采取应急强制性干预手段,它是维护国际关系稳定的有力工具。 第四,安理会是推动国际关系法制化的重要渠道。
12、材料1:2003年6月27日,在“全国非核家国“会议上正式宣布台湾将于2004年3月20日大选日或之前举行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咨询性公投,此举引起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坚决反对。
材料2:2003年9月17日,第58届联大总务委员会作出决定拒绝将岗比亚等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从而再次挫败台湾_分裂中国的图谋。
材料3:2003年12月8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时指出,坚决反对台湾_任何分裂中国的言行,美国总统布什表示美国恪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旨在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的决定。
(1)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上述三则材料体现的道理?
(2)近年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但总体看正在走向成熟和务实,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1)材料1涉及到的台湾要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是违反国际法的。世界卫生组织是世界性、政府间的专门性国际组织,其成员都是主权国家,而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主权实体性质,所以台湾无权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台湾_推动所谓的“公报”及妄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
?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电影主题案例,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电影城里话电影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有关话题)
学生先提建议,后播放《长影集团—双轮驱动产业升级》,让学生通过视频回答长影集团是如何实现发展的。
教师:?《变形金刚》这部电影的拍摄离不开经济上的投入,同时也离不开政治上的支持,所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变形金刚》是一部系列电影,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它接连创造了票房神话,拿变形金刚3为例,它在中国至少卷走了10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更是突破了十亿美元。同时,这部电影又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带向全球,接下来同学们再思考:《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上映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有什么重要影响呢?同学们结合材料2,再次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同意吗?高票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把美国的价值观念推向全球,实现美国的政治意图。那么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教师:也就是说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文化,同时文化也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总结一下,我们大家通过合作讨论,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板书)写完后放幻灯片,三者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同时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下面同学们把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我们说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那么文化都能促进经济发展吗?请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非常好,有些问题啊,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举例来论证,文化是具有两重性的,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经济相前发展,文化也一定随之向前发展吗?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经济发达的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所以我们不能说二者是同步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
?变行金刚》第四部即将上映,值得期待,但我们更加期待的是中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影迷的青睐,接下来同学们再次思考,美国电影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又存在哪些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呢?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教师:先说说经验吧。(板书)
生:回答。
教师: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些都体现了文化与经济越来越分不开,就拿科技来说,邓小平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板书)再说说我们应该警惕的问题。(板书)
生:回答。
教师: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好。某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播出去,这实质上是文化霸权主义。这也体现了文化与政治越来越分不开,与政治相交融。(板书)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板书),与经济相互交融体现为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明显。与政治相互交融,其实不仅体现为国际上某些某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还体现为国内,公民要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同学们将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教师:当前有一个热词叫做文化软实力,其实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自身文化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就必须重视文化,但是目前我国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拿电影来讲,面对实力强打的好莱坞电影,你能给长影或中国电影的发展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吗?小组讨论一下吧。
教师:哪个小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建议)
教师:同学们提这些建议都很好,同学们的思路很清晰,其实大家都是想借助文化产业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那么我们来看看长影集团是怎样做的呢?长影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两轮驱动,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两轮驱动,也就说通过这两项措施来推动长春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长春的城市竞争力,我们角度再开阔一些,推动文化产业能不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学生: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板书) 好,我们进行课堂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相互影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谁也离不开谁。本节课,我们看似在研究美国电影与长影,其实,老师是希望引领同学们去关注和思考中国电影的问题,我们看似是只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其实,老师更希望同学们理解文化对国家、对社会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升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同学们,你们能从自身做起关注祖国文化的发展吗?非常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高中政治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中政治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四、教具
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x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高中政治教案篇3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本课难点:“”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以及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学生兴趣较浓,宜调动其主动性进行学习。可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调查“”时期的人和事,加深对“”史的理解,通过采访人大、政协代表了解“”后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进程,还可利用网络等手段了解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状况。在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现实中有关民主法制方面的具体事例,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实现历史课的社会功能。另外本课有大量图片音像资料,教师可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材中引用的文字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刘少奇案和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等,认识民主法制被践踏。
(2)通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认识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3)通过学习重新召开两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选举,认识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多媒体显示:
1969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刘少奇
因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省开封市病危
这是专案组冒用刘少奇儿子刘源的名字填写的火葬申请单
师:同学们能说出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吗?
生:“wenhuafageming”时期。
师: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也遭到了批斗。在批斗大会上,刘少奇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刘少奇的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
生:民主法制已被破坏。
师:说得很好。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上明文写着:全国人大代表,非经全国人大许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审判”,但这些法律规定在“”时期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那么“”结束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又将何去何从呢?怎样才能避免“”的悲剧重演呢?(导入新课)
导入
师:(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国建国初期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又进一步完善,法律也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成为广大人民的衷心呼声。然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却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有多少故事,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同来了解。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wenhuafageming”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师生互动
教师(利用“”时期的图片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问:“”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主要发动者是谁?他发动“”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并思考。
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前两问后,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建国以来我党在经济、政治领域的一些活动,其中包括取得的成绩以及“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所走的曲折道路,为“”背景一问的解决做铺垫。
1.“”发动的背景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①历史上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②毛泽东的错误判断。③江青、林彪别有用心的利用。④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多媒体显示:
“”发动的历史背景: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②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③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
教师讲述: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运动,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严重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埋下了祸根。
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8页,思考这场为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_对国家、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具体表现。
2.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
多媒体显示:
批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刘少奇冤案;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过程评价:首先,红卫兵运动(可以介绍相关内容,作为“”初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典型事例,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初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导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以及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
其次,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1967年从上海开始的夺权风暴,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此期间,各造反派组织间的激烈斗争更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状况,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
规律总结: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没有召开和刘少奇被迫害致死,这两件事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刘少奇冤案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
教师引导:也就是说“”剥夺了人民所享有的正常权利,人治凌驾于法制之上。
过程评价:这些情况导致人民无法安定地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国家建设遭到严重损失。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
3.教训
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提倡民主等。
合作探究:民主法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引导同学们结合“wenhuafageming”发生的背景以及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情况,讨论、思考:“wenhuafageming”前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答案很多,教师归纳:
“wenhuafageming”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毛泽东对社会发展的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作出了发动“wenhuafageming”的错误决定,这表明国家在决策方面缺乏法律的制约。
“wenhuafageming”期间,宪法的尊严遭到践踏,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行使权力,红卫兵和造反派无视法律,肆意破坏社会秩序,表明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
过程评价: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的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教训,“wenhuafageming”结束后,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民主法制的建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问题情境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多媒体显示: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wenhuafageming”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法律制度建设全面展开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在吸取了“”教训后展开的。
过程评价:邓小平的回答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表明党和政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决心。经过“”,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进行民主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提供了社会条件。
1.法律制度建设全面展开的历史背景
(1)吸取“wenhuafageming”的深刻教训。
多媒体显示:
1980年2月24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议,恢复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这是同年5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刘少奇追悼大会。
1978年12月24日,彭德怀、陶铸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师生互动
为刘少奇和彭德怀等人补开追悼会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教材知识能够解决问题:“”结束后,党和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
师:那么平反冤假错案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多媒体显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图片资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什么法制建设方针?
由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师: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中共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准备了政治基础。
高中政治教案篇4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wenhuafageming”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整理“wenhuafageming”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归纳“wenhuafageming”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得到正面的思想教育。
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悟“wenhuafageming”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养成明辨是非的品格,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能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wenhuafageming”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wenhuafageming”发生的原因
“wenhuafageming”开始于1966年。wenhuafageming的发生与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与毛泽东对这一时期形势的错误判断有关。
国际原因: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同志的全面否定和批判,引起思想上的混乱。随之,中苏关系趋向紧张,助长了国内形势紧张的气氛。西方国家掀起了新的反社会主义的高潮。
国内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的错误判断和发动;被林彪和sirenbang一伙所利用“”推波助澜,妄图夺权;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当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受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历史原因)。
面对国际国内紧张的形势,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wenhuafageming”,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毛泽东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但毛泽东选择的方式是错误的,以致于被林彪和sirenbang一伙所利用,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
提问:这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而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动乱对国家、社会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2、“wenhuafageming”的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迫害。(2)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3)中,“造反派”之间开展的夺权斗争,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4)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也无法正常行使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由此可知,“wenhuafageming革”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进一步置疑)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从中得到了哪些教训?
3、“wenhuafageming”的历史教训
“1980年8月下旬,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wenhuafageming”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从上面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避免wenhuafageming这样的悲剧重演必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程序,避免因领导人的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既要实行“法治”,而非“人治”。(2)完善法律制度,约束公民行为,使法律不因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以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3)加大对公民法制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公民知法守法、自觉维法”的意识。
总之,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
”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下面我们学习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二、法律制度的走向健全
“wenhuafageming”的惨痛教训为法律制度的健全提供了契机;wenhuafageming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wenhuafageming”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先请看投影的这段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从1979年全国人大开始立法起草工作,到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突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新宪法通过后二十多年中,我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更趋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问:伴随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也逐步得到了重建和完善,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 人大和政协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学生回答: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
提问:1956年我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1956年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合作方针。
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何意义?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但是,十年“”人大和政协形同虚设,民主和法制遭践踏,国家的组织生活遭到极大破坏。
进入新时期后,国家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在原来八字方针的基础上了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异步完善。
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更加注重民族工作,恢复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主要体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和实施。
提问:民族区域自治法颁行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法律上确认了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事物的权力,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除了上面提到的人大、政协、民族等制度恢复和发展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3、 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
(投影演示有关“海选”的材料)
“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决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提问: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的加强,其表现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1)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2)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设性的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吉林省率先兴起的“海选”制度。
高中政治教案篇5
【学情分析】:
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约2分钟)
设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播放ppt图片欣赏:“陕西八大怪”,配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读图,听音,感悟,交流。
从学生熟知的本地特色文化现象出发,营造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导入新课。
第一目:
文化万花筒
(约10分钟)
设问:“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反映“关中”文化的
活动:说到陕西的特色文化,你还能想到什么
为了使您更加了解陕西文化,我想带您走近……
※特色饮食:
※著名遗址:
※宗教文化:
※民间艺术:
※民歌、戏曲:
※文学艺术:
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文化现象,你有何感受
教师小结: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过程。
(神创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
活动:你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请你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展示:
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展示图片,并设问:
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
说说以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舞台艺术
学生回答。
学生选择教师拟定的角度或者自己设定角度介绍陕西的特色文化的代表,并说明其“特色”之处。
学生体味、回答。
师生共同探究回顾。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回答、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的陕西特色文化,感受文化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感悟得出结论: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时不有。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处不在。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过渡: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第二目:
文化是什么
高中政治教案篇6
学情分析:
国际政治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责任感。高中生思维活跃, 乐于思考,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活跃,对时事关注度高,对中日关系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但大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明确而清晰的分析国际问题的认识工具,在国际责任感上也需要激发和强化。同时按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对政治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三、设计理念: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基础,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特别是强调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这门功课的指导思想就是张熊飞教授提出来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同时这种设计理念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
理解国家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懂得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能力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分析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分析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胸怀天下,情系祖国,热爱和平,树立维护本国利益与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培
养学生的世界眼光。
五、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一)导入过程
复习导入: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2)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3)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是什么?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社会成员之间通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我们仍可以透过这些复杂的关系找到隐藏其中的本质、核心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主权国家之间的交往问题,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二)教学过程
自学导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96,思考以下问题
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我国的利益
学生自学 (对问题的探究第一小组主要负责1、2小问,第二小组主要探究第3问,第三小组负责第4问,时间3分钟,期间教师会对学生的“颗粒归仓”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预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使学生克服因仓促上课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而出现的被动局面,同时让学生展示“颗粒归仓”自学成果。)
?讲授新课】
教学活动1. 学生讨论,展示“颗粒归仓”自学成果(略)
(课件投影):1.国际关系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学生容易掌握,所以主要以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为主。)
教学活动2.(课件投影):
课件内容:中日的破冰—融冰—暖春之旅材料分析
探究一 以中日关系为例概括国际关系的形式和内容?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并完成回答。
(课件投影):学习成果展示
2.国际关系的形式:竞争 合作 冲突
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关系 经济关系 军事关系 文化关系
(设计意图:提供图片、文字信息,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开展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会阅读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教学活动3.(课件投影)
高中政治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1 gb3 ① 识记 “wenhuafageming”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用民主法制的破坏事实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 2 gb3 ② 能说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
= 1 gb3 ① 通过分析文字、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2 gb3 ② 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遵纪守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wenhuafageming”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1982年宪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依法治国)
2、难点:“wenhuafageming”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法、史学分析法、启发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1966年“wenhuafageming”发生而遭到严重的挫折和破坏,这种情况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发生了全面的改变。现在让我们走进历史,看一组时期的图片。(投影展示)
师:“民主政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翻开历史的记忆,这是疯狂的混乱的,让人痛心疾首、不堪回首的十年。为什么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在不同的时期会有这么大的反差?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从中找寻答案。
?讲述内容】
曲折:“”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966——1976)(板书)
1、wenhuafageming的发动
师: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_。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wenhuafageming”爆发了。
先来学习一下本课最重要的一个概念——“wenhuafageming” :“wenhuafageming”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危 害的内乱,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同时,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因此而停滞或遭到破坏。
现在来看一下wenhuafageming的爆发过程: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t;海瑞罢官>》的文章,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政府负责人;这件事成为“wenhuafageming”发动的导火线。
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wenhuafageming的决定》,是“wenhuafageming”全面发动的标志。
师(提问):“wenhuafageming”酿成了一场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师(总结):“”原因应该分内外因去看待:
内因:
(主观上)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地步——根本原因②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中央出现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客观上)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历史原因:①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易形成个人崇拜。缺乏民主法制传统,人们受封建专制思想影响深,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小农经济既是产生个人崇拜的土壤,也是产生领导人个人独断的根源,由此不难理解“wenhuafageming”为什么会在中国发生了。②苏联模式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民主法制不健全。
(投影图片展示时期的个人崇拜。)
外因:①60年代中期,我国周边局势趋于紧张,美国扩大侵yuezhan争;②中苏关系恶化;③西方国家掀起新的反社会主义的高潮。这些事件都使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在党内外开展了“反修防修”运动。
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wenhuafageming”运动,它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动乱。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严重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埋下了祸根。
例题:“wenhuafageming”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d )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
④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师(提问):“wenhuafageming”期间对民主法制的破坏,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表现呢?
生:(概括、归纳教材知识,回答)
1967年1月,趁全国大动乱的局势,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下,造反派头目王洪文等人夺了上海市党、政各级领导权。这就是所谓“一月革命”。“”进入了“全面夺权” 的新阶段。全国许多省市宣告夺权。接着,全国掀起了夺权高潮,无政府主义泛滥,武斗不断出现,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扩大了全国性的混乱局面,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
师(总结):这些表现归纳起来具体有两条①是对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和人身权利践踏。②是对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和民主法律制度破坏。
师(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对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和人身权利践踏,最典型的事例是什么?
生:“刘少奇案” !
师(概括):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1968年10月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刘少奇被打为“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出党。(投影图片展示: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
投影打出——课本第70页的学思之窗
师(提问):大家看一下课本70页的学思之窗,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为什么在当时没有起到作用?我们现在看一下ppt上展示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规定公民合法权利受到宪法的保护。但在1966-1976年十年“”期间,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人身安全得到法律的保护了吗?
师投影打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材料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因为时,夺权风暴造成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被夺权陷于瘫痪,社会秩序严重破坏。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和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无法起到保护公民权利的作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支持“砸烂公检法”,由于没有了独立的检察机关,检察职权由公安机关行使,完全破坏了刑事诉讼的完整性,警察的侦查权力缺少了有效的监督制约,这是酿成了大量冤假错案。
综上,“”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3、“wenhuafageming”的教训
投影图片展示:
1976年10月6日夜,sirenbang被逮捕,历时十年零五个月的结束,人们纷纷庆祝。
师(提问):“wenhuafageming”期间,人民无法安定地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国家建设遭到严重损失。“wenhuafageming”酿成了一场历史的悲剧,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
生:(讨论、思考、回答)
投影展示材料:
材料一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wenhuafageming”那样的悲剧重演?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材料二 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要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邓小平)
师:面对意大利记者咄咄逼人的提问,邓小平给出的答案是:改革制度,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邓小平的回答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表明党和政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决心。
师(总结):十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教训呢?主要有三点:
①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②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
③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
例题:“”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深刻教训是( b )
a.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b.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d.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以利于现代化建设
师:十年“”使我们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束后,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民主法制的建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1页第一、二自然段,从中归纳出新时期法律制度建设全面展开的历史条件。
(由学生归纳出:社会条件是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基础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提出了十六字方针)
师(提问):那么,在十六字方针的正确指导下,具体来说,我们又是如何健全国家的法律制度呢?
展示图片:邓小平着手平反冤假错案
?引导学生归纳出健全法律制度的措施之一:平反冤假错案;与书本70页的“学思之窗”对比,同时引出另一个措施——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师:刚刚我们也说过了,在期间,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遭受了严重的迫害。那么,吸取了其中的教训,要加强法制建设,逐步健全法律制度,很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呢?
生: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师: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加紧了立法的步伐。特别是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在,我们来看看部分的条文。
ppt展示:列出1982年宪法部分条文。(书本71页第三段)
?根据条文,引导学生归纳出: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
师:那么大家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1986年——2000年间,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把相关措施找出来。
(学生根据教材找出相关法律后,教师通过ppt小结)
1978年以后我国立法取得的巨大成就
年份
立法
1979年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
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年以后
?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相继出台
合计
截至2000年,全国已制定了380多件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
?教师根据ppt归纳这一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特点】
师:这一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强调宪法在所有法律文件中的中心地位。1982年修订的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另外,这次立法涉及的范围广,数量多,最终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师:但是,光有法律是不够的,如果公民的用法、护法意识不强,社会还是无法长治久安的。所以,我们还必须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根据课本71页图片及相关图片补充说明。
师: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那么,除了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外,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