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重要手段,不少人在得到启发后,都是会写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感受的,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伤逝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伤逝的心得体会篇1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醒者与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细腻、细心、细事无非,尤其结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更是提纲挈领、发人深思。
在《伤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虽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样受众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贬损,但他也同样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个未醒者的代表,“阿随”虽然是子君的宠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观念不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所以,做为醒者为未醒者疗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话”就有效果的,有时适得其反。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在小说《伤逝》中的结尾了。鲁迅先生经过涓生的手记说:“感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他还没说的话是:感情如果不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那就必定“伤逝”。听说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是和他的学生许广平结合的时候,这在某种意义来讲,小说对社会、对先生、对许广平都是个警示。
鲁迅说过,“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敌人是无聊~”事实上我一向觉得自我是个幽默大方、自信阳光、身体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这些优点在缺乏物质基础的支撑下显得那么无辜无助和无力~确实,“没有房子,我让感情住在哪里?没有车子,生活又如何运转?”生活的现实让大多女孩在选择对象时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质基础放在首位,但从《伤逝》中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如果过分依靠男人,那便会使自我走向脆弱……
其实找对象就和炒股一样,必须分散投资,决不能孤注一掷,并且选择的类型要多样化,不能只关注“基本面”好的绩优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线”,最好能今日买,明天就涨停;所谓“长线是金”,有时候找对一向潜力股将来可能获得的收益会远远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个性、人品等综合起来用数字来表示其水准的话,那找一个60分左右的对我而言可能就是“实惠”,而70分左右的则是“现实”,80分左右的叫“梦想”,85分以上的,就是“梦幻”了~
我这一生都在追求“梦想”,但或许最终还是不得不应对“现实”吧。
读伤逝的心得体会篇2
昨日看了《伤逝》,有点怅然。记得大一恋爱时,高中教师说我们是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梦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他说子君养小鸡当宠物,之后还是杀掉吃肉。我那时并没有在意他说的话。
初中时代读鲁迅,有点反感。可是我和邻座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句话:“倘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这是斑蝥。那时前面坐了一个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脑袋也大,脊背总是弯着,并且,经常放屁。记得我不时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听得“噗”,他转过身来。于是我们给他起名为“斑蝥”,这个绰号用了三年。那时我和一个叫明玉的女生异常好,她长得很漂亮,皮肤很白,可是汗毛比较重,于是我们叫她“monkey",之后上历史课,学到苏联文学史,她灵机一动给斑蝥起了个俄国名字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气了,转过身来恶狠狠地说:“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之后到了高中,我有一阵子异常迷鲁迅,觉得他简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时看他的文章,觉得异常好,尤其是心理描述,最喜欢他的《狂人日记》。当时觉得那个狂人的心理他怎样就能描摹得那么真切呢?难道他亲身经历过?而我,之所以觉得《狂》很好,是因为那时心里状态很糟糕,看着鲁迅的描述,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可是,我那时仍然觉得他的文字欠佳,没有许多文学家那样的灵性和气势。之后看了他写的《明天》,其中阿五帮单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述,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确了,鲁迅想必很细心敏感的,不然不会如此。
伤逝的结构是很别致的,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就像一个人在面前细细絮絮地诉说,忏悔,还不时抹眼泪。我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极好,他本来是学理,学理的人写文章就是这样,不潇洒浪漫,可是严谨准确,说他的文锋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笔也是如手术刀一样利落精确。你不了解这个涓生,可是从他的话语中,能够逐渐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仿佛他俩是你隔壁的邻居,你见证了他们因为感情走到一齐,听到他们的小鸡和房东太太的鸡们混在一齐喳喳叫,看到他们的“阿随”栖息和瘦弱地喘气,之后被主人用黑布一蒙头,推进一个不很深的土炕……这一切都是变化着的,由感情到之后不爱了。
鲁迅说感情第一要生活,没有生活感情也会磨灭。他说的话我信的,于是想自我当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此刻,读到《伤逝》里“感情是需要时常更新的”,才发现自我以前认为只要不被破坏,就一向完好。是错了,不进则退,没有永恒。
克氏说,人们爱的时候,多是用头脑而不是心。人的头脑太发达,进化了心灵的真纯,有时人是在用心爱,但也不再是最初的无私。人们付出爱,是为了得到感情,人们渴望感情,其实是在渴望被爱。那么多人感叹找不到真爱,真爱不住在他们心中,因为他们不够真,也没有去爱。
想必鲁迅是很懂得爱的,才能写出《伤逝》,逝去,即是渐渐地消失。如影随形的感情,慢慢游走,自私的人不要只会悲伤。
第一,并未认识到物质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当结局已定,悲剧收场,他才说出。
第二,尚未分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冲动下的遗恨。
在这里我们想要分析的是,涓生与子君是否是真爱,还是两个对新生活向往的年青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因为彼此同是旧环境下的反抗者才抱团取暖的吗?文中,涓生对子君最热烈的爱是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的权利!,而后涓生却连当初求爱的场景都遗忘模糊,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片断片了。甚至想要忘却,因为他觉得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只有子君她却是什么都记得能够滔滔背诵。
第三,自高自大,忽略生活环境与自身抗压、独立生活的能力。
琐事对人的影响,战士如鲁迅也为琐事所烦恼。
虚空(会馆)真实(初在一块)虚假(发现真实后)虚空(会馆)
我离开吉兆胡同,也不单是为了房主人们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是为着这阿随。当初嫌弃阿随,想要丢弃他如今又为这阿随,可谓是讽刺之至。
读伤逝的心得体会篇3
也许是涓生发现了自我的自私,最终导致子君的死.如果能重来,也许涓生会选择珍惜,但始终避免不了杯具的结局。
从我含泪握着他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再到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其实并不是偶然,而是涓生的自私,目光短浅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他的自私改变了子君原本的勇敢、思想的先进、新潮。削去了子君原本的锐气。得甘于屈服旧社会,对生活现状的无奈,可涓生也不想想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不妨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许是涓生过分要求对方,其实,感情也如友情。彼此之间都不能少了沟通,少了理解,生活中更是少不了误会。所谓误会,可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阻碍。放低姿态,况下心来,之间的误会也便可迎刃而解,对于子君的角度而言,子君承受的更多是旧社会的压力,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无奈。涓生的便如“压死骆驼的最终的一根稻草”,如果彼此的心灵能有更好的沟通,这段情才能长久,或是说是可能的白头偕老。
我仍然仅有歌唱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这是涓生对子君的离去的深深忏悔,这又变如我们对我们所拥有并不懂得珍惜,直到真正失去才后悔莫及,以往我拥有过一段友谊。从无话不谈到相顾无言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起初应篮球的兴趣而结识彼此而后,也因种种矛盾导致分裂。从这段友谊结束以后,才顿时察觉有一个兴趣贴合又有话可说的人是多么的困难。越能够发现他身上的优点,远超于他的缺点。不妨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多包涵对方的缺点亦能够经过共同的努力,去将缺点转变成优点。对于作者而言,这部作品中的涓生、子君事,那时封建社会追求自由、感情的男女。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如何更好的相处。
关于情皆可化为一句话,且行且珍惜,珍惜与我们所拥有的多包含对方的不足,学会欣赏与对方学会理解,关于情也仅有做到以上的才能够长久、绵长。
读伤逝的心得体会篇4
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后来涓生不管子君,找到个烧着火炉的免费的图书馆里看书、度日,“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同时,嫌弃着子君:“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就是嫌弃呗!“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子君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子君随她父亲走了,不久,传来子君死了的消息。
这篇故事看得我很是生气,给我的感觉涓生就是一个负心汉!相恋是美好的,他是如何的期待、盼望着子君的到来,那么热烈的交谈。同居后,生活里就主要是柴米油盐了,女人这样的为你做,照顾着你,正是因为爱着你呀!不然,谁愿意做这些粗活?玩、享乐谁还不会吗?可这男人看不到,吃饱喝足了,就需要精神上的交流。没错,但这是建立在你吃饱喝足的基础上啊!饿着肚子的时候你需要什么呢?很鄙视这男人,他自私,狭隘,只知道自己,看不到别人为他所做。
在文章的最后,涓生后悔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我甚至不相信涓生的忏悔,觉得人性难移。同时,也认为后悔是没有任何作用的。错了就是错了,害人害己而已。
读伤逝的心得体会篇5
《伤逝》是鲁迅探索运用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写作的一篇小说,这在鲁迅的两个主要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笼罩着作者对于现实最痛苦的揭示,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悲剧性色彩。
?伤逝》是收在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作品,也是他取材于现实小说艺术探索的后期作品。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深沉的笔调为新青年的自由爱情唱了一曲挽歌,对人性的残酷真实给予了清醒的揭示。
鲁迅曾经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如果从鲁迅给悲剧所下的定义来看,《伤逝》无疑是一部真正的悲剧。
?伤逝》在鲁迅的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作者第一次以爱情为主题写的小说,也是唯一的一次。在这之前,作者曾经在1919年1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随感录四十》在那篇小文章中鲁迅指出中国的男女大抵一对或一群----一男多女-----的住着,可是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中国人向来是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作为中国人灵魂的孤独探索者,鲁迅在文章结束时指出要让勾销旧帐,则必须完全解放我们的孩子!在鲁迅看来,从孩子开始似乎还不至于让人彻底对爱情绝望。但是到了《伤逝》中,两个青年人涓生和子君,以极大的勇气争取到爱情,却最终只有悔恨和悲哀,这未免让人心生寒意。
如果说鲁迅的《随感录》是一篇启发愚昧的国人摆脱旧的传统,勇敢的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的话,那么《伤逝》无疑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揭示出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斗争之后的悲剧。
读伤逝的心得体会篇6
《伤逝》是鲁迅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很多人用传记考证式把涓生等同于鲁迅,把这篇小说当作鲁迅的爱情研究,其实是片面的。在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到影子但不能等同,可以说现实是个引子,他点燃了写作这篇小说的灵感,是心理想象的投射。
可悲可叹的境地,两个尚未长大却自认成人的孩子在过家家,用自己稚嫩甚至自大的目光去生活,不料残酷的生活给他们下了一个接着另一个的下马威,他们来不及反应就被打趴下。
1、当局者迷,时局中的“近视眼”
第一,并未认识到物质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当结局已定,悲剧收场,他才说出。
第二,尚未分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冲动下的遗恨。
在这里我们想要分析的是,涓生与子君是否是“真爱”,还是两个对新生活向往的年青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因为彼此同是旧环境下的反抗者才抱团取暖的吗?文中,涓生对子君最热烈的爱是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的权利!”,而后涓生却连当初求爱的场景都遗忘模糊,“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片断片了。”甚至想要忘却,因为他觉得“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只有子君“她却是什么都记得”“能够滔滔背诵”。
第三,自高自大,忽略生活环境与自身抗压、独立生活的能力。
琐事对人的影响,战士如鲁迅也为琐事所烦恼。
虚空(会馆)——真实(初在一块)——虚假(发现真实后)——虚空(会馆)
“我离开吉兆胡同,也不单是为了房主人们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是为着这阿随。”当初嫌弃阿随,想要丢弃他如今又“为这阿随”,可谓是讽刺之至。
2、自私的`大男子主义,性别不平等下男女结局的不同
责任心的缺失与勇气的消弭,生活在自己构筑的空中楼阁中,面对理想破灭只有抱怨、发牢骚、推卸责任的份。虚假的爱、泡沫的理想对憧憬新生活的女性的吸引力。子君只是他寻找新生活,满足自己对理想追求的一个物品,只是他为了反抗旧势力而寻求的支持队友,没用便扔掉,可以说涓生是一个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失败的模仿者,他照着葫芦画了个瓢。但是他却让子君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他的失败。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向着新生活,跨进第一步去,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向导。”尝试失败后,潇洒走人,进行下一步的求生。手记体,发声的只能是涓生,而子君已逝,只能是一个无法言说的弱者。
3、叙事结构的不同,导致文本解读的模糊性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还是一个空虚,面对这空虚并未自觉。”由于手记体的特殊性,陈述内容是作者站在涓生的立场上说的,因此不可避免会夹杂作者的价值观与价值判断,或者说这也是手记体的魅力之一,作者在塑造涓生形象,模仿涓生语气,再现当时情景的目的就是借涓生之手表达己之思想,但是这样做并非是涓生的一人叙述维度,因此对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涓生”男青年形象可能会有所不同。
4、真我与假我的对话——懦弱者的自我申辩
文章不只是涓生与子君的矛盾,更是涓生与涓生的矛盾,很多时候他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自己开导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回忆自己。这种自掐状态正是他逃避责任、辩白的心理源泉。
5、新人旧人交替不明,人性的弱点最终胜利
?伤逝》很深刻的体现了一个人的矛盾与复杂之处,涓生与子君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变成了“半旧半新”(旧在此处不是贬义词)的不完全纯一文化人。因此很多时候的矛盾体现在中西文化思想的博弈、交融。“新涓生”讨厌“旧子君”,而涓生自己也没跳出旧文化影星,“新子君”又对“旧涓生”失望。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错,而是人无法抵抗的不可抗因素。
普通个体在巨大的时代中多么的力不从心,被时代裹挟,苦苦挣扎,很多时候谁不在伤逝呢,为自己,也为自己爱的人。
读伤逝的心得体会篇7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是《伤逝》的开篇。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采用了第一人称独白的表现手法。从结构上来说是采用的倒叙的手法,也可以说是时间上的交错对比。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给人以一种物是人非,人走茶凉的凄寂之感。
全文有大量的篇幅是对过去的回忆。从涓生和子君未搬离各自家庭前到两人怀着个性解放的强烈意愿,勇敢地冲出家庭结合在一起,寻觅到应得的爱情与幸福,再到两人因目光只局限在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甜蜜,失去了社会解放的大目标,终究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而破碎,都由涓生的回忆、悔恨贯穿而成。这样反复出现的悔意,在我看来,无非是涓生为了获取心理上的一种解脱。
究其过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是五四新文潮运动中崛起的有着觉醒自我的新青年。而于子君,涓生可谓她的启蒙老师。从不好意思看雪莱的半身像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俨然从一个未脱尽旧思想束缚的中国女性成长为一个有着独立意识的女性。这样的形象让涓生意识到中国的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而子君一旦觉醒,便显示出自己的坚定立场。
然而子君的坚定来源于爱,当涓生因意志动摇而对子君说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话时,子君在生活面前的退缩尤甚,只能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死灭。而涓生则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殊不知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继而又承认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所以文章中一次又一次的提到涓生会突然想起子君的死来,一直生活在后悔和自责中。然而他后悔的是不该早早的对她说出真相。
涓生的思想概括为个人奋斗,尽管意识到爱的盲目然而没有将社会解放这样一个前提摆在个性解放之前,很难取得成功。他即便从自己的启蒙立场上退却下来,所感受到的仍只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他想要逃离,却最终不知该往何处去。在旁人甚至友人看来,子君的死竟无半点伤感,依旧可以听到哈哈声。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的到来,无名的,以外的。然而彼时所能明确认知的无非是死的寂静。这样的矛盾、困惑与痛苦正是作家在五四落潮后寻求新路的困惑与迷惘的反映。要遗忘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更显示出曙光追寻者的不馁和无奈,对追求新路的坚韧。然而这新路又该从何而来?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种追寻或许只能算作彷徨中的无奈之选吧
读伤逝的心得体会篇8
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是最令我喟叹的一篇,看过后很久都不能释怀。子君给了我相当深刻的印象,她的温顺、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胜感慨。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为什么子君会在这个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灭亡呢?究竟是什么害死了子君呢?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表达上还略嫌生涩的话曾令涓生非常高兴,他从中看到了子君的独立和坚强。然而,事实上子君是没有学会独立的。所谓独立应该是自己主宰自己,而这一点又建立在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基础上。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没有维持生计的本领,所以她刚从家庭中脱离出来,又把自己全权交给了另一个人来主宰。表面上看来私奔是一种了不起的举动,实际上却只不过是一次权力的转手罢了。她拒绝做一个封建家庭的乖女儿,却心甘情愿地做了小知识分子的家庭主妇。倘若子君目光远大,投奔一个成熟的,有经济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
可惜涓生也不过只是一个思想尚还幼稚,却又自以为进步的青年。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进步思想,但又喜欢将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贫寒,经济上十分拮据,还没考虑清楚面包和爱情的关系,就不负责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他将子君理想化了,他以为她是坚强、独立、富有进步气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和依赖。一旦子君见了他的无力,见他也必须为生计奔波,她也不得不为他变成一个家庭主妇。涓生和子君其实都厌倦这种生活,但他们都无力改变,当现实和理想产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来顺受了,然而涓生却不能忍受,他认为子君违背了他的理想,于是归咎于她。
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软弱、善良,他赶她,她就走了。其实他们合筑一个家时子君也卖掉了自己的金首饰,她完全有留下的权利。但子君压根儿没想到这些,她归根到底太幼稚,太单纯了,她过于浪漫,看爱情重过一切,所以当涓生说不再爱她时,她便心如死灰,什么都不想争取了。究其根本,子君和涓生都是太幼稚的人,只是子君要更浅一些。她似是而非地学到一些新鲜的思想,造就了一种浪漫的氛围,这种对爱情的向往使她敢于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然而她只知依靠涓生,以他为一切的出发点。说明她还未摆脱封建夫权思想的束缚,她适应不了社会,看不透生活,最终便被生活所吞噬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