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心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去开展的,心得体会是一种感受性的材料,但是你知道心得体会怎么写才会让大家眼前一亮吗,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心得》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1
第一章, 处世之道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所构成的社会,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社会也不能失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社会,在人群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
而于丹教授说给我们大学生的启发是,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把握好度,一个尺度才能保证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好进行,也是我们事业生活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好坏之分,我们也不能仅仅用好坏来衡量所有的事物。古语有云:以德报怨。而孔子和于丹教授对此产生了疑问和思考: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孔子和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原则的,如果是以德报怨,那么我们将得不到任何的回馈,我们能够包容所有的人,但是无法宽容所有的人。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以德报怨,因为我们也是有原则的。这个就是度。
人生有限,我们不可能把生命的宝贵光阴浪费在那些不值得的人或者事情上面去。我们不是神明,也不是圣人,我们跟其他人一样,都是众生中的一个。我们没有海量的心胸,我们也是拥有感情和智慧的生物,我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学会包容,学会以直报怨。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对于每一个人,我们都要给予相对应的尊敬,给予适当和相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和继续成长。爱,并不是溺爱,而是让所爱的人独立和成长,懂得这个世界,理解身边的人。因此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在工作上,对于工作,于丹教授告诉留给我们的启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职。意思是,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就应该做好你自己的工作。对于很多的学生干部来说,包括我,这都是相当重要的。你的工作,是你的,就要你来完成,或许要借助别人的帮忙,但是,你必须对你自己的工作负责。此外,不是你的工作,不要随便插手。当然,重要的时候需要雪中送炭,给人锦上添花的确是件好事,但是,始终都要有个度的把握。
即使以后当上领导,也要把握好度,所谓言多必失。所以,孔子告诫我们一定要慎言,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论事后做多少事情,一切已经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了印象了。做官的启发是,多听,多做,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一切事情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做决定,否则到时后悔莫及。做人要果断但不能武断。
第二章, 三十而立
孔子给我们人生的概念是:"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简简单单的两行字就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
孔子的意思是,我们一出生,什么都不认识,什么都不知道,为了慢慢地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在社会和经历和书本中打滚。于丹教授提出的学习是学以致用,把你所学的全部融入你的生命之中,让你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得到提高,而不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虚假的表面现象。真正的知识,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的。
到了三十的时候,就是三十而立的时候。这个三十而立,是中国古代人生转折点的标志。三十岁,应该不会想小的时候那么天真无邪,充满幻想,也不会像二十出头对社会充满失望,三十了,是一个人内在的成熟的标志。这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它不在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合和提升。到了这个年纪,就是一种重新的自我认识,一种新的自信。
四十而不惑,就是人到四十,对身边的事情有所选择,有所扬弃。这是一个过度的时期,人生中把该
放弃的就应该让它流走,不要那么执着。四十应该从容走过,返璞归真,学会中庸之道。
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到了一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
六十而耳顺,就是对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都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一种悲天悯人,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也就是说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每个人以他的生活呈现出现的时候。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也许对我们今天来讲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经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仅仅有这种关照还不够,因为人生苦短,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里让我们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我们是有着多纬度的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十岁,也许在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也许当我们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随心所欲那样的镇定从容了。今天的社会给大家的压力太大了,但是一个人有效的建立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
第三章, 我的道路
我现在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大学生,面对的是每天的学习,各式各样的工作,与人的交往,和盘算着以后的出路。或许过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是,听了于丹教授对孔子论语的新阐释后,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首先,为人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太偏激,不能蛮不讲理,要学会聆听,学会观察,学会了解。我们可能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开脱,但是,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我们曾经做过的一切一切。人,一定要有原则,他才能做到面对任何挑战心中不乱,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人类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所以,从这一分这一秒开始,掌握好度,把握好身边的人。
另外,人生苦短,一回头,光阴似箭,时光不再。可是,我们现在还年轻,不一定懂得那些烦恼,但不代表我们不会遇到那些烦恼。三十,四十,五十都是一个数字,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在修养。短短数十年在世,春去秋来,我们要做不后悔的事。
路,就在自己的脚下……曲折而又漫长……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2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3
以前听过几期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近期仔细读了《论语心得》这本书。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我们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找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首先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找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的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4
很早就听说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也一直想买来看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一直没有付之行动。这次公司组织大家一起观看《论语心得》的录像,我感到非常高兴,很感谢公司实现了我这个没有付之行动的想法。通过观看录像,我感觉论语中的很多观点,不仅适用于孔子生活的年代,也适用于几千年后的现代。
得失观。
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有些缺憾,这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对待他们的心态。纠缠于缺憾中的人将失去更多的东西。只有正确的对待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
一个人总是后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后悔今天的事。
交友观。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亲情带给我们温暖,友情带给我们快乐,爱情带给我们幸福。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满快乐,所以每一个人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朋友。但是有的人却总是抱怨这个朋友欺骗了自己,那个朋友伤害了自己,岂不知你是否也伤害了他们。
一个人总是想交一些出色的朋友,却不知自己是否出色。
唯物观。
社会存在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他们就如同硬件和软件一样有形和无形。现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提高,却不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追求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我想每一个人追求物质上的提高,都是为了心灵上的那种优越感。反过来说难道优越感一定要建立在物质上吗?
每个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提高,却忘了追求物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也许不是生活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5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6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匪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平和些,知足常乐。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7
群教活动过程中,事业部党群部组织观看国学经典系列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受益颇深,其中讲处世之道时讲的“过犹不及”对我触动很大。
于丹教授列举的豪猪相互取暖的故事阐明了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就是在不同的群体中穿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小群体,成员是我们的亲属,在最亲近的人之间更易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比如溺爱和管控。
举一个真实的个例。我的一个儿时玩伴a很聪明也很调皮,是家里的独苗,爸爸长期在外工作,妈妈对他是爱护有加。小学时,a看到邻居家的小伙伴在吃香甜的南瓜,就跑到邻居家的菜园中摘了一个拿回家吃,他妈没有给邻居讲也没有给a讲这是错误的行为,就把南瓜吃了;中学时,a爱上了街机游戏,零花钱画完后就伙同游戏玩伴去菜农的菜地偷包包菜,卖给附近的饭馆,学校接到菜农举报后把a开除了,她妈没有责骂他也没有打他;不上学后,他妈给a找了3份工作,每次a嫌累挣钱少没干多久就不干了,后伙同几个小混混到校园附近对有钱的学生收保护费,有一次收保护费时有个同学没给钱,a就把人打了一顿,被打同学的父母起诉了a,因为a未满16岁被送到少年劳教所劳教了1年。如果a的母亲不溺爱a,在第一次摘邻居的南瓜时就严加管教,正确引导,就不会出现劳教1年的后果。
说一种普遍的现象。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他们要安排好孩子的一切。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报舞蹈班、英语班、钢琴班、奥数班等各种培训班,花钱跨区让孩子上试验小学、重点中学,报各种补习班、提高班、培优班,让孩子上大学、读研、考博,毕业后到处托关系安排好点的工作,工作后张罗着给孩子找对象,结婚后催着要下一代,有了下一代后就开始了新的循环。在父母管控孩子的过程中,乖顺的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遇到困难挫折就会心灰意冷,严重的就会轻生自杀;叛逆的孩子就会和父母抗争,争吵、逃学、产生代沟、不愿意回家等现象比比皆是,严重的会离家出走。
家庭应该是幸福的港湾,是一个人最愿意呆的地方,父母对孩子正确的爱应该是让孩子早日独立,自力更生。鹰把雏鹰推出巢穴才能早日飞翔,孩子只有脱离父母的保护,承受过困难挫折,经历过风吹雨打才能更好的成长。
不管控是“放纵”,少管控是“不及”,多管控就是“过”,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时要掌握好“度”,牢记“过犹不及”,才能让家庭这个小群体保持长久温暖。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孔子论语心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