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让我们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有了心得体会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中国的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中国的心得体会篇1
什么是女排精神?这要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第一个“五连冠”说起,“五连冠”开创了我国大球翻身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为民族腾飞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在今天,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郎平在赛场上这么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我以为这句话则更加生动的诠释了女排精神的内涵,比赛不单单是为了赢得最终的胜利,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女排低落期,这种精神始终没有丢弃,中国女排就是以这样的拼搏精神激励自己,战胜困难。就算状态处于低谷,就算实力不占上风,但她们咬牙坚持,绝不后退。
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3:1逆转塞尔维亚女排,强势夺冠。这让我想到那首的歌曲《铿锵玫瑰》,其中一句歌词这么写道:“像旷野的玫瑰,用骄傲的花蕊,想摆脱那四季的支配。”没有什么困难能战胜信心,没有什么险阻能达到勇气,中国女排就是一朵朵骄傲的玫瑰,傲立世界排球“战场”。
比金牌更闪亮的是女排精神,比奥运金牌含金量更高的是“精神金牌”,女排精神永不过时。女排精神更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不畏强手、奋力拼搏、永攀高峰,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
郎平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管我在还是不在,中国女排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是的,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民族,就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追求和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和前途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艰苦的事业,越需要像女排精神这样的支撑,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8篇《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对中国的心得体会篇2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08这是个令人熟悉的数字,这一年里,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和它们背后所包含的精神,曾感动了整个中国,让无数中国人记忆犹新。
在2008年,发生了震动神州大地的一次大地震——汶川大地震。13位来自唐山的农民,他们与汶川的受难者们素不相识,却从千里之外不顾一切感到这里,感到地震的前线救助受难者。当人们问起他们:为何如此做时?他们朴实的话语却感动了无数人。“因为唐山也曾发生过大地震,我们也感受过别人对我们帮助的温暖。所以我们想让这份爱传递下去。”
多么简单的话语,多么淳朴的行动,而这一切让那些地震中的受难者们倍感温暖。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素不相识,慷慨救助。他们用淳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同胞”的含义。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能为别人生活得绚丽而付出是不寻常的人。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他们的行动为我们,为全中国写下了生命的意义。
对中国的心得体会篇3
1月9日,听了我们学校校长关于《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4、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对中国的心得体会篇4
本人一直坚持党风廉政学习,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党章党史,并对党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认真学习领悟。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素养,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严以用权。现就学习和领会《准则》和《条例》精神实质的情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条例》重在立规,《准则》重在立德,立规惩恶,立德向善。xx书记说,全面从严治党,全体党员都要廉洁自律,这是新时期党执政条件下,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把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核心价值观作为'高线',又要守住党的纪律这条'底线'。坚持在'道德'和'纪律'两个层面双管齐下、相辅相成,让道德自觉为纪律约束减少阻力,让执纪监督为道德涵养提供保障,二者各司其职而又辩证统一、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
修订后《条例》的突出特点是充分体现了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落实了从严治党、党要管党的要求,强化违纪查处,为党纪'加码',在法律之前为党员划定纪律底线,使得纪律挺在了法律前面,比法律规定更加严格,对党员提出比老百姓更高的要求,不让党纪严于国法沦为空话,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如党员收到'严重警告处分一年半内不能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组织推荐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从原来的'一年内'变成'一年半',党员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后果更严重了。
一方面,党纪从严重在抓早抓小,能治愈在纪律问题上打擦边球、钻空子的沉疴。这也在警示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防线、守住底线,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另一方面,及早发现问题,对于某个干部做出党纪处分,并不是要将其一棍子打死,最本质的目在于治病救人,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对干部的爱护,也唯有抓早,更能彰显党纪的严厉、发挥党纪的效力。
新《条例》将旧《条例》的10类违纪行为分类方式,整合为六类: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并明确列出每一类的'负面清单',使《条例》内容真正回归党的纪律。各类违纪行为的'负面清单'中补充了以来新发现的问题,拉帮结派、搞老乡会、妄议中央等,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上思想麻木、意识淡漠问题,要把以来党中央提出的要求细化、具体化,体现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最新成果。
这些'负面清单'也折射出当前的新型腐败问题。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南宁市委原书记余远辉等党的领导干部都曾在重大问题上发表违背中央精神的言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中纪委在对他们的调查结果中都明确指出,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重大问题上发表违背中央精神的言论。所以,修订后的《纪律处分条例》新增一条对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的处分规定。
如在违反工作纪律 '负面清单' 新增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工作失职等。以来,一些党委纪委负责人因落实'两个责任'不力受到处分。新版条例对管党治党失职渎职的违纪行为作出处分规定。
又如在违反生活纪律 '负面清单'中新增生活奢靡、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等。党的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对'四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中央多次强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乎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这次修订条例,把享乐、奢靡等'四风'问题纳入党纪处分范围,彰显了中央正风反腐的决心,传递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学习心得。
两项法规的出台为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纪问责提供了有力依据,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敢于担当、敢于较真,带头学好《准则》和《条例》,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上,坚决不触碰党纪法规的'高压线',自觉避开'负面清单',推进正风反腐新高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不成政党。修订颁布《准则》《条例》,把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对中国的心得体会篇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亮点是“新”,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对全面小康目标增添了新内容、畅想了变革创新的主旋律。 “新”也是人们用得最多的一个字眼——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政策造福百姓、创新创造的源泉涌流。变化靠改革催生,发展与创新相联。39年来的发展新成果,靠的正是不断改革创新,解决了一个个难题,突破了一个个障碍。站在新起点上,中国仍面临各种挑战,行至更加美好的未来,仍然寄望于不断地改革创新。求新求变,就是求发展。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为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那么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好担当精神呢?
首先,我们必须具备敢于担当的勇气。记得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什么是亮剑精神?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亮剑精神”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魄力。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面对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广大干部唯有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于亮剑,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才能够有所作为。
其次,我们应当锻炼自己担当重任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担当”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新常态下,我们必须努力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潮流,炼就过硬本领,才能担当时代重任。
最后,我们还应有着敢于担当的决心。有些干部守成求稳,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难事推别人,“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这种状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大相径庭,必须彻底破除。我们面对风险要敢作敢为,不犹豫,不退缩,不观望,不停步。坚持讲党性、讲原则、讲正气,不做麻木的“稻草人”!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责任在肩,使命系身。意见给了我们勇于担当的底气,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激励。我们应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一如既往,履职尽责,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切实负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做讲党性、重品行、有见解、有能力、有贡献的好干部!
学习新思想 奋斗新征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引领全党接续前行的思想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更加坚定了信仰;进一步提高了对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激发了动力。具体有四个方面体会:
一是新思想彰显了坚定的政治信仰,教育我们必须始终坚守忠诚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求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不断打牢思想根基,对马克思主义忠贞不渝、坚信不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更加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一心一意去坚守、一言一行去诠释、一点一滴去践行。
三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的信赖更加坚定。无论今后的形势多么复杂、挑战多么严峻、任务多么艰巨,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衷心拥戴核心,坚定信赖核心,绝对忠诚核心,坚决捍卫核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新思想贯穿了不懈的事业追求,教育我们必须始终扛起主动作为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并用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来告诫我们,只有务实、创新、拼搏,继续迎战各种艰难险阻,才能不断取得事业上的胜利。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是对担当精神最好的诠释。
通过学习,我觉得工作中要做到:一是敢担当。树立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的干事理念,哪里风险最大、困难最多,哪里情况最紧急、群众最需要,党员干部就应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时刻保持工作激情、战斗姿态,一往无前、永不懈怠。二是真担当。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进各项工作,既聚焦问题精准发力,又突出重点集中用力,用担当实干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再出发,破除惯性思维,克服路径依赖,冲破瓶颈制约,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三是善担当。强化大局意识,创新工作思维,不断提升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水平。努力吃透上情、摸准下情、把握民情,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行精细化管理,发扬钉钉子精神,做足绣花功夫,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
三是新思想展现了自我的革命精神,教育我们必须始终打牢廉洁奉公的律已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他以坚定的信念和空前的毅力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有效解决了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他要求全党充分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作为党员干部应当自觉增强自我革命精神,常除思想上的灰尘,常修品质上的裂痕,常扫身上的污垢,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干有所成。一是常学习。对党章、条例、政策规定等做到经常学、反复学,切实将各项纪律规矩熟记于心。
二是勤对照。自觉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党性的重要考验、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做到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警醒自己。三是严执行。杜绝侥幸心理,多算算政治账、名誉账、家庭账、自由账,确保执行党的纪律不打折、不变通、不走样,始终保持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新近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仔细捧读,这本书的阐述解读既有历史回顾,又突出时代特色,既有理论的提炼概括,又强调实践基础、实践检验,对于指导我们打好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奏响了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时代号角。幸福是奋斗的结果,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如若光说不练那就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幸福也就难以实现。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曾深情回忆,在梁家河7年的插队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当前脱贫攻坚战打得如火如荼,这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阶段性战役,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进程,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都要以破釜沉舟的气势、勇于实践的魄力、坚定不移的信念来打好这一场脱贫攻坚战。
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领导干部抓不抓和干不干大不一样,只有亲力亲为大干一百天、打好攻坚战,才能提振广大干部的精气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全县各单位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一线抓脱贫攻坚,掀起全员参与攻坚战热潮;脱贫攻坚不能纸上谈兵,关系民生,关系收获、关系生活,关系柴米油盐、关系饥寒温饱……这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干部走下基层,走进群众,发现问题、找准关键点,张家养的牲口今年好不好卖唐家今年收入多少余家的住房是否安全都不是纸上得来而是实地走访了解到的,要坚持到基层发现问题,才能做好一户一策,切实解决问题。
艰苦奋斗出成绩。工作措施有没有效果,群众心中有数,要掌握实情、刨根问底,措施不在乎多,关键是成效。在基层,面对很多不便和困难,但这些困难磨砺的经历,反而能促使干部快速成长。在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中,一切的困难挫折都将化为硕果累累,齐心协力,终将打赢脱贫攻坚战。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分析今天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再与中国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较,无疑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近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面对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救国救民道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观察世界和改变中国命运的思想武器,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切,不仅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但由于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等许多重要思想,积累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沿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新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伟大成就与重要启示
在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伟大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
经济生活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我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供求关系告别长期的短缺经济,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对外开放使我们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有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程序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积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尊重和保护人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扶助困难群众,人权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文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思想道德
[1] [2] 下一页
建设扎实推进,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荡人心的乐章。
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29年来的成功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新的历史起点与夺取新胜利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个主要矛盾又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大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心任务,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努力使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执政兴国中更好地肩负起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
本世纪的前50年,将是中国发生更加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到2024年,我们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的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的前程光明而美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 上一页 [1] [2]
对中国的心得体会篇6
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20xx年9月18日正式出炉。初次听到这个名字觉得非常的“高大上”,对其内容持怀疑态度,认为也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没有细读。深入的了解它的精髓却是在20xx年的寒假,静下心来真正的走进它,才发现它是真正“高大上”的培养人的标准体系。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几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触到了数学教学。发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结合自己所带学科,谈谈自己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 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例如:五年级数学上册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割补等方法推导出面积公式,学生印象深刻,计算题目时就不容易出错。知道了方法,学习就相对轻松了。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在数学课堂中,我经常把问题抛给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小组讨论,让学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找出答案,学生兴趣浓厚,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也是核心素养里关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坐出租车时我们会遇到如何计算车费的问题。教学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计算,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计算方法。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例如:《认识分数》时,讲讲分数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对中国的心得体会篇7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渺小,就如同天空中的一粒粒浮尘。
从出生到死亡,我来过,我走了,悄无声息,就如同我不曾来过,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可是,总有些人轻轻悄悄地来了,又走了,却又像是从未走远。
事实上,感动中国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而不同的是他们生命所承载的重量。
放眼浩渺天地间这芸芸众生,我们总感叹自己太过于微不足道,但可曾知道,当生命有了重量,它就不再轻如尘埃?
12岁的小女孩何玥,她想到的不是如何尽可能多地争取时间在这人世间哪怕多留一分钟,而是首先考虑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来给自己这稚嫩的生命画上一个无悔的句号。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毁,但关键的问题是,有太多的人为了活下来而不得不损毁自己的身体,而还有那么多已经逝去的生命要带着完好的身体一并离去!当生命终结的时候,一切皆化为乌有,身体对她来说已经毫无用处,那么,为什么不让它们在别人的身上让它们的作用得以延续呢?在此之前,何玥与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生命也和我们一样轻微,但她生命的重量体现在在生命的最后她所作出的选择,让自己的生命延续在别人的身上,仿佛她不曾离开!那么,我们自己呢?当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勇气也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它们的人,让它们融入别人的身体,让另一个生命更加健全呢?
周月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让我们一直深受折服的身残志坚、为梦执着的形象了,她平凡甚至残缺的生命在二十年由艾起背着翻山越岭中已经走向了崇高与伟大!身体的缺陷,她不在乎,她在乎的是自己活着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两个人的爱情,只有相濡以沫,而没有波澜壮阔,却以彼此为支撑相互携手走过
了二十年,为彼此增加着生命的分量!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周月华并不完美的生命划过的那完美的弧线以及它沉沉的分量。什么是爱情?看看艾起我们是否有些羞愧?什么是生命的重量?凝视周月华,我们是否有所启发?
生命是一段过程,而生命的重量就在于这段过程我们怎样走过。个体的生命本身可以很脆弱,可以很渺小,可以很轻微,但在生命行进的过程中,它所依附的形体可以决定它的重量。
轻与重,大与小,崇高与卑微,往往只在于一念之间,我们生命的重量将由我们自己去填充。只希望,到了不得不对这人世间的一切撒手的时候,我们能灿然地回望,会心地一笑,我来过,我走了,我无悔!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