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反思和提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1
相信大家都背过很多古诗词吧,当大家背古诗词时,常常会觉得有一些诗词并不是那么通俗易懂,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有时还会因为无心背下去而放弃。但是有一本有趣的书,能让我们在哈哈大笑中爱上古诗词。在一个个幽默的段子和夸张的漫画中,你会被作者陈磊带入有趣的古诗词世界,这本书就是《半小时漫画必背古诗词》。相信你一定会爱不释手,过目不忘。
作者语言诙谐,通俗易懂,有趣又有料,内容精彩丰富。让我们一起在哈哈大笑中轻松弄懂古诗词吧。
必背古诗词,这本书讲的一定是唐诗和宋词喽。不过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可不是只有唐诗宋词,还有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等,它们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在古代,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朝廷派采诗官到各地收集民歌,来了解民风。《诗经》和《楚辞》共同组成了先秦诗歌界的两大品牌,《诗经》是下载量第一的音乐app,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汉赋其实是一本职场生存宝典,而两汉乐府诗则是来自民间的《大汉吐槽大全》。
在此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大词人: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田园派诗人陶渊明、山水诗人谢灵运,边塞诗人岑参、高适。他们为中国文学史创造了巅峰。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不是很难记住啊?别发愁,他们就是曹家爷仨——曹操,斗了一辈子的曹丕、曹植哥俩,和建安七子。还有南北朝娱乐圈顶级流量贡献者——谢灵运,他可是王勃、李白、杜甫的偶像呢。
当然,这本书也收录了很多名篇:《陌上桑》、《子虚赋》、《离骚》、《蒹葭》。你知道《诗经》里的三种表达方式“赋、比、兴”的区别吗?看看作者打的比方,保证让你笑喷,并且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看了这本书,你一定会爱上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和古人对话,可以放眼古今,同时,也可以从古人的诗词中学到些什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少女对春光逝去的伤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苏轼的豪放旷达的内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极致的浪漫和孤芳自赏的高傲。这些诗人,用诗词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当我看到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当我看到古代文人留下的诗词歌赋时,我为身为华夏儿女感到骄傲!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承载的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受家庭的教育熏陶,我自幼爱读诗,尽管儿时只是张嘴背诵而不知其意,随着年龄渐渐变大,很多诗词再次细细读来、听来,却总能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
每逢空闲之时,我都会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诵读,体会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品位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恨,领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感。我最喜欢的古诗是那首儿时就朗朗上口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每次读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也会像我一样,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耕种,给禾苗锄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都忘记了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有时随长辈们外出饭馆吃饭,却常常能看到刚离去的人们在餐桌上剩下大量的饭菜,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如何节约。我真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都有自己深远的发展过程。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古诗词。
我读过著名学者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在书中,作者通过大自然的风景,引出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并作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个人看法。全书语句流畅、优美,处处散发着诗意,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释怀。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是书中正文开篇的第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中的一句。通过作者对诗句的解读,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唐玄宗离开皇宫前的安然、喜乐,再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离开皇宫后的怅然。只是短短几字,表现出了景物背后的苦楚。虽然唐玄宗的皇宫没有变,但这种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人感受到的只有无限的凄凉和悲哀。
我读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当看到诗中末尾那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我眼前一亮:陶然而乐,忘却心机,这是一种多么高深的精神境界啊!世人称李白为谪仙”,不错的。李白一生,潇洒自在。他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奔走四方,有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志气,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怀,所以说李白是一个真正有才气的人。作者在书中写到:才气,不就是气场托起来的才华吗?没有气,才华怎么能流动起来呢?一个人只有才没有气,一片死气作文沉沉,就是死才华,呆板僵硬,没有神采。”而李白有着拂剑朝天去”的潇洒,有横戈探虎穴”的梦想,又有这陶然共忘机”的心境。这不正是他的气概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是李商隐《锦瑟》中的一句,也是全书结尾的一句。当读到这句诗时,让人不住发问: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弦呢?也许当一个人有着无数心事,才会如此发问吧。锦瑟有着这么多的弦,是因为这一弦一柱都系着太多太多的回忆。心事如此之多的诗人,隔着似水的流年,回望过往的时光,泪水不住地凝成了诗行。这些思绪和迷离的幻像如同那繁琐复杂的锦瑟,不知何以缘起,更不知何以缘灭。
作者于丹在书中写道:为什么诗意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远了呢?不是明月变了,不是诗意变了,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只是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远了而已。”是啊,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有时天空上的灰色代替了湛蓝,还有多少人会抬头望望寂寥已久的明月,举杯与月畅饮,小酌或酩酊,像年少时不知惆怅地开怀一笑呢?
我喜欢这种在诗海畅游的感觉,在笔墨香气中体会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深情款款;体会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体会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苦;体会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若狂;体会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抒怀在诗词中找回生活的宁静,去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活得诗意盎然。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4
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古往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说出来不怕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思绪。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的演绎。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人们发奋进取。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阴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阳的永恒形状不一样。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生活亦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只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有事没事儿掏出手机解锁、看一眼、锁屏,放进口袋,这一过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里的动作。喧嚣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日趋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实,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总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
朗读者开始火遍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机缘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诗词,那些高山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象,那些策马扬鞭、激扬文字的情怀,让我心生平静。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到:“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为中国人的宗教。”
我想,我们读诗,在看到月亮时,不仅只会说“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到一群鸭子不止会惊叹“哎呀,好大一群鸭子”,而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气躁之时,能体会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动力时,能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我想,诗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与心灵的疲惫使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片柔软沉睡。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大自然的万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满古人智慧与情怀的书,在诗词中留住那个真实的自己,唤醒心中的诗意。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6
拜读了这本书,心中有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与其说于丹老师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爱上了文字这样一种神奇而又让人着迷的东西。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古人的诗词还是于丹老师的文字,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诗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原来古人的艺术一直陪在我们身边,不曾走远。年华有限,但是诗意无穷。
重温古诗词,让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情怀,诗意的学习生活。诗意如风潜于心,更如雨润心田。枯燥的学习生涯中,有了它,让我不再沉闷。它让我的生活洋溢着诗的情调,古色古香。
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的《江畔独步寻花》的惬意。
雪纷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旷达。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离、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我诗意的人生里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有着追求的无奈,执着的忧伤,适时地感动……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7
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8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在高雅文学中,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之比肩。《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是一本带我们领略诗意的书,品完全书,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所说诗词是中国人的宗教,然而我们对这个宗教的信仰,还在吗?一天之中,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变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伤的机缘,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诗意。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再一次触发这一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唤醒心中的诗意。
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
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骨子里的诗意,是沉重人生中一种轻盈的平衡。诗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担当社会的使命。诗歌指引成材之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放松懈怠时,诗歌提醒我们珍惜光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灰心失落时,诗歌给我们俯视一切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妄自菲薄时,诗歌让我们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诗歌道出处世之理。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多么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们初入社会,也需旁敲侧击摸索前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别人优先取得成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距离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语言道尽复杂的人性,含义隽永。诗歌阐释修身之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尚、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逆境更要志存高远,厚积薄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圆满难求,举重若轻才能省却无数烦恼。
在诗词中重温人间真情
今天,我们有几个人会为一份寄托不出去的情思而断肠呢?我们有几个人会对那种无法回应的音信还执著呢?有几个人会在乎对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情有一份交代?有几个人还会勇敢地面对斜阳去感伤呢?——《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现代社会带来物质的极大满足后,我们的精神世界渐成荒漠,当亲情、友情、爱情缺乏心灵交流时,情感立刻不再温暖。让诗意回归到亲情里。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时,因看到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摔盘离去……这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诗意的情怀记录生活的乐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只要处处用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依旧可以兴味盎然,充满温情! 让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表达对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现代人看来,无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诗而已,可我们却分明读到了知己间最可贵的情谊。现代的人们已很难脱离物质表达友情,其实,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阳、柳丝、莺啼便都是无价的,若有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我们的相聚离别便不会那么单调了吧!让诗意弥漫在爱情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好年光无人陪伴,该是多么寂寥;这首描写无忧少妇忽生闺怨的诗,正是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反思。爱情固然需要物质,但并不需要奢华,爱情应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发方兴叹,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忧。
在诗词中体会审美意蕴
今天,生活在都市也有一种惆怅,我们离山很远,离水很远,我们去山水之间,只是作为休闲度假,是一种奢侈的享乐。但是,我们本来是从山水中来的,斜阳、清风、明月、山林,这一切本身都是无价的,曾经与我们朝夕相伴,不离不弃。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在生活的忙碌间隙,让我们拾起一份闲适心情,在诗歌中体会别样的美。
诗歌教我们领略自然之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心随景动的愁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后的淡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衰败萧瑟的悲凉,古人用诗词记录音响、画面、感受相交织的一刻,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现代建筑遮住了自然美景、工业噪音掩盖了动物之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已不是随处可得的机会。然而,就像书中所说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间,用心就一定抓的到。记得有日,开车路过十里芳径,蠡湖一片开阔,残霞落于天际,游人三三两两,这一瞬的美景让我顿时忘却了一天的疲累,这便是诗意的作用吧!诗歌教我们领会含蓄之美。在口水歌铺天盖地、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时代,大众早已习惯了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伤心,诉不出冷月葬花魂的凄凉;多少句我好郁闷,叹不尽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怆;多少句我想你,抵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诗歌传递出一种永恒的古典美,历久弥新,耐人回味。我们固然要追赶现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请不要遗忘岁月积淀下的温尔儒雅。
诗歌是生命深处潜藏着的节奏和韵律,就让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浅吟低唱,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给自己一个和灵魂对话的空间。就像于丹书中所说,把自己交付给诗歌,循着美丽诗意,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在诗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长!(无锡市统计局 周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