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其实是很容易写的一种材料,没有复杂的结构,平时多记录心得,个人思想境界才能得到升华,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1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同时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学习新课标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感
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二、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将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点来抓。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
库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一方面,各领域知识的学习都尽量从现实情境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适当地设置了专门单元,对学生进行较集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里互补互助,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2
通过暑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本人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升,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既不视学生为承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不断实践,转变教学行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压力的影响,我们在贯彻新课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如: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还有如: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突出激励机制。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与形成性,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德”,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以自己其独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飞生命的灵思和才情。
四、 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
现行初中教材中,对于一些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有许多遗留的内容,如韦达定理、分母有理化、十字相乘法以及三角形四心问题等,而这些内容是我门在高中阶段必须用到的知识点。对于这些内容应如何处理?应该安排何时补充这些内容比较合适?是放在所有新课之前单独讲授还是在讲授有关内容时穿插进来?这些都是在新高一教学中不可避免会碰到的问题。
(二)关于新教材该如何把握难度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不久,对新教材的了解和把握还有所欠缺,课程内容要求高,难点集中,习题配置较少;信息技术要求太高,师生负担较重。加上对应的参考资料比较缺乏,现存的资料对教材难度的把握不甚明确,如新旧教材中对于函数定义域和值域这块内容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对教学和考试中的难度的确定的尺度不易把握。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课改的亮点。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言之,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3
音乐教师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音乐课程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都应紧紧围绕总目标展开。新课标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变,明确课程性质,综合课程理念,突出音乐特点,设计思路清晰。这次培训,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新课标的实践中教师应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激励、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更新观念,与课改同行
1、音乐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标下教师既不能自己在前面引导着学生,学生在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自己站在一旁指挥他们如何走,而应该成为学生并肩前行的同路人,与学生一起商量着决定前行的方向和共同解决路途中的疑难,与学生一道成长。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我们理应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不能再本末倒置。
3、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从而充分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自觉地让自己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其实,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急功近利地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因而应该把眠光放长远一些,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自身理论学习
对新课标的学习不止是为学习而学习,我还要通过学习,对新课标中的相关规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实际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并不断渗透新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音乐,培养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向书本学习,向专家领导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大胆改革大胆实验。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也将是我们所有音乐教师为之奋斗的方向。
三、在实践中体验课程理念
通过这五个理念我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及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教育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这些与过去呆板的教学截然不同,课程设计思路,要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这些要求和教学目的的达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使我认识到音乐教师应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新途径,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4
第一次如此系统的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后感悟很多。
从课程标准的目标来看,主要分成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整体实现,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都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因此,我认为一堂好的课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那么,要制定好一堂课合适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目标的量要合适
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是量的把握是非常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特点,一般一节课只讲一个问题。倘若定的目标任务太多,他们的思维在一时间很难转换过来。最终可能导致一节课下来,什么都学不好,甚至容易张冠李戴。
例如:去年九月我刚踏入教师行业时,总用自己的思维水平去衡量学生,觉得一些知识很简单,总想一节课多讲些内容,甚至想一节课将一章都全部讲完。经常将一个知识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混合在一个课时里面,但渐渐发现,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但一节课完不成导致拖堂,而且更关键的是学生一节课下来感觉知识很模糊,好像都会,但一做题就错一大片。根据对教学目标的`学校并联系自己的教学,我反思到自己这样设计目标的错因。第一,用自己的思维水平去衡量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二,用自己的理解水平去衡量学生,成年人接触的事情多,对一定得事物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一个知识的理解就比较容易,而小孩子接触的事物有限,也很少有机会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因此也没有对同类事物归类的意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体验。那么小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的意义时,就需要列举大量的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实例,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一个知识点的意义,只有当学生领会到该知识点的意义时才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意义相当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了回家的路,而掌握一个知识的基本性质就相当于拿到了一把进门的钥匙。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该知识的基本性质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和验证,并做适量的习题进行巩固强化。
因此,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意义和性质同等重要,需要分开教学,否则就会是学生产生混淆,既找不准回家的路,也拿不到开门的钥匙。
二、各个具体目标要密切相关
在制定一堂课的具体目标时,各个目标要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例如:一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而这堂课也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时,则这堂课就必须要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给学生不同底面和高的圆柱圆锥模型,让学生在倒沙的实践操作中完成各个目标。
三、目标用词要准确、简明
一堂课的课程目标不能像写文章那般长篇大论,因为目标就是整堂课的导航,目标必须得像导航仪一样精小准确,而不能像一团打了结的麻绳半天都找不到源头。例如:在学习反比例时,不能在目标中写“认识反比例”,这样就是种模糊不清的现象,让观看者产生迷茫。因为,反比例中有很多小点知识,到底是认识反比例的意义,还是反比例的特征,又或者是反比例的图像呢?所以,目标中的用词必须精准,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
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5
开学初,教导处给我们每位老师下发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研组的组织下,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及如何实施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达到哪些要求呢?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我认为: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的关系;处理好语言表现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的关系;依据目标,选择教法和学法,体现素质要求,教师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要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意字、词、句、篇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知识、能力、德育几方面的内容。但是语文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把知识、能力、思想统摄于形象之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必须将其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突出语文的整体形象性,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把语文训练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违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的。
第二,处理好语言表现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的关系。
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欧阳修所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因此,即使是同一首诗也可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图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也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按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水平;又要有情感目标,按内化的过程,体现出“接受”、“体验”、“态度”三种能级水平;还要有动技目标,按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顺序,体现出“正确“、“连贯”、“熟练”三种能级水平。
第三、依据目标,选择教法和学法,体现素质要求。
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读、讲、议、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运用。但是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其基本的教法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并且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两者协调、同步的特点。
第四、教师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信息,尤其是反馈信息,对教师来说,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发展智力,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语文教学历来反馈较慢,学生累积误差较大。由于缺少反馈,课堂教学是否达标无法了解。因此,教师对反馈的信息应作及时处理,特别是对关键性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应予以提倡或表扬。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使学生以成功后的欢乐来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认真研读新课标后,我觉得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并科学地实施,是实现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让新课标成为我们教学的依据,“导航仪”。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