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范文网 >心得体会

听法治课心得体会6篇

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是要有能够引人深思的观点和价值观的,大家只要将内心做好深入解读,就能得到一篇质量较高的心得体会,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听法治课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听法治课心得体会6篇

听法治课心得体会篇1

为建立文明旅游长效工作机制,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已于近日开始施行,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同时开展。

此前,有关游客文明出行的倡议、公约不少,但行政机关以《办法》形式制定发布的尚属首次。按照该办法,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等六种行为将被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该办法也被旅游业内称为“游客黑名单”,游客不良信息将保存一至两年,会影响到游客再次旅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出境、银行信贷等。

相较以往,《办法》的制定从措施的刚性上看是有所提升的,但具体地落地实施以及能取得的最终效果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验证。按照该办法规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被定义为“在旅游活动中,因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等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法律责任,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触犯了法律或者受到行政处罚的行为才会被记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而当游客的行为真正达到这种严重程度时,其行为本身已超过了“不文明”的界限,涉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其本将受到惩罚的力度也远大于被计入“游客黑名单”。而游客常发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并不是严重的触犯法律或者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还无法受《办法》约定。

从目前来看,《办法》的引导和震慑作用实际上是大于处罚的,其更多的.是传递一种文明旅游的观点、导向,创造一种外在的约束环境。对有关管理部门而言,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还应该制定更加细化的配套措施,展示执行制度的决心和行动,加强“硬”约束,让《办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明出游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需要“法治”与“德治”双轨驱动。要把法制宣传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把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与提高自身文化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把管理者的治理和个人的自觉结合起来,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升素质,营造文明旅游的良好风尚,让文明出行真正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听法治课心得体会篇2

星期三,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在学校礼堂听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法制教育讲座。

首先,他用一个案子教我们,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犯罪,不要轻视犯罪。他告诉我们,有几个学生,因为心里无聊,经常在半夜在街上闲逛。有一天,当他们遇到一个人时,他们殴打了那个人,抢劫了一些东西。他们认为自己很有威望,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犯了罪。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任何违法的事情,无论作后多么有威望和好处,都不应该做。

当我们都意识到犯罪就在我们身边时,他教导我们努力学习。听完这门法律教育课,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人,至少孝顺应该在很久以前学会。在为自己寻找所谓有意义的东西时,我们应该首先考虑我们的父母是否会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感到冷漠或满意!

作为学生,我们已经学会了遵纪守法的道理,勤奋的精神,礼貌的行为和谦逊的优良品德。在为自己寻找所谓有意义的东西时,如果我们有上述道德品质,我们可以理性地分析和告诉自己,这件事可以做或不能做!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凡事想结果、想家庭、守法、勤奋、礼貌、谦虚的人,那么你有一颗平和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你就不会再感到精神疲惫和空虚,也不会有任何极端的.想法,甚至会发现任何致命的刺激。

放下那些不成熟或不正确的想法,看看我们想要追求什么,需要努力工作,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也许有一天你会明白,生命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只有努力工作,我们才能挖掘出它的意义

是的,我们要活出光芒,那是成功的彼岸。这是任何腐败行为都无法阻止的地方!

听法治课心得体会篇3

看一堂思政课如何“开花结果”

——中国政法大学在“大思政课”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启示与思考

光明日报调研组

有一堂课,它伴随中国政法大学一代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你认为它是什么课?

也许你会说,这一定是艰深复杂的专业课,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让知识开花结果。

答案却不是如此,这是一堂思政课。

在中国政法大学,这堂“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引导教育学生们践行了一句沉甸甸的诺言——“永远跟党走”!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参加了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团支部开展的“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听完几位同学从不同角度畅谈观看电影《焦裕禄》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同时,总书记希望“大家矢志不渝,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

一年后,1502班团支部全体同学又以写信的方式向总书记汇报这一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跟党走”的誓言。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委托工作人员,勉励1502班团员青年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

改变,从这堂思政课开始。然后,开枝散叶,从思政课扩展到每门学科,尤其是法学领域,“立足中国土地、中国国情、中国法治实践”的目标正由老中青三代团队达成。

改变,从这堂课开始,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同学们在一次次重大活动中、一次次支教支边中,诉说着自己对党的深情。

这堂课也伴随着每一个案例的实践。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摩擦、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等案例中,法大师生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推进中国法治国际传播。

一堂思政课,为什么不断拓展、不断生发,指引着一代法律青年的成长轨迹?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走进中国政法大学,走进师生中间,聆听这节不落幕的思政课,探寻课程背后青年人成长成材的密码。

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参加建党百年活动。资料图片

1、思政课如何让学生“从知到行”?

3月6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格物楼教室里坐满了求知若渴的同学,“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正式开讲,校长马怀德作为主讲人为200多名本科生讲授本学期的第一课。

马怀德从一棵“焦桐”讲起,再穿插故事和理论,深入浅出,有的同学放下手中记录的笔,眼睛牢牢盯着屏幕,舍不得错过一点点瞬间。

课后,马怀德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思考题:“法律人跟党走意味着什么?”他说,把这行字写在黑板上的那个瞬间,他不禁回忆起5年前的那个思政课堂。

马怀德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政法大学师生上的生动的大思政课,让他们读懂了新时代青年奋勇担当的时代使命,坚定了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理想信念。

从这节课,到每门课,这个传承说明了什么?

调研组认为,“信仰”,也许就是答案。

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园,调研组随机采访了一些同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级学生蒋哲林刚刚修完《口述当代中国外交》,感慨良多。他告诉调研组:“行大道,立天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局势持续复杂变化。我现在辅修了法学,未来我将积极努力投身国家涉外法治工作,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正式开讲。尹建峰摄/光明图片

从知到行,这是讲好思政课的第一步。

在大学课堂上,思政课有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注重理论高度,一种注重课堂体验。如何把课程讲活?调研组在走访中发现,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是:讲好思政课,需要时代的气度、时间的宽度、空间的广度。

2月24日,是春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科生的通识主干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只能采取线上教学。马怀德告诉调研组,新学期第一讲将抗击疫情作为生动的形势政策教育课程和深刻的生命教育课程,围绕抗击疫情主题展开讲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从2017—2018学年春季学期起,中国政法大学就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学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举措。课程与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紧密衔接,又进行了改革创新、深化拓展,是学校第一批‘课程思政’重点建设示范课。”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还专门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挑选一批学有专长、影响力大、教学效果好的骨干教师作为该课程授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东表示:“老师们会定期集中备课,在教师层面上,做到‘真学、真信、真教’。同时在教学层面上,注重探讨如何‘创新方法、探索形式、注重效果’。”

在中国政法大学,有一门堂堂爆满,同学们经常席地而坐的课程。这就是前文中蒋哲林同学刚刚修完的《口述当代中国外交》。这门课在今年2月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群英表示,讲好这门课的秘诀就在于“从知到行”:紧密结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授课,力图做到将课程思政之信、课程思政之融、课程思政之理、课程思政之全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专业知识“小”课堂,课程思政“大”讲堂的良好效果。

中国政法大学冬奥志愿者出征仪式。尹建峰摄/光明图片

2、思政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调研组发现,除了实践部分,中国政法大学还把思政课堂“搬”到社会生活之中。

法学院研究生张晓逸在参加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后,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在冬奥会现场,我切切实实感受着祖国的强大,‘永远跟党走’的声音一直环绕耳边。我今后要将党和人民的呼唤融入血脉,将青春之小我与时代之大我相连,将法治理想与家国实践相系,锻造本领、初心如磐,努力谱写‘永远跟党走’的青春答卷。”

调研组发现,中国政法大学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和感悟式教学,注重释放学生自我教育活力,让教育有温度有实感。

从入学宣誓开始,中国政法大学逐步构建“大思政”育人的新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尤其重视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将鲜活的思政课素材及时转化为育人素材,增加“大思政课”的针对性。“我自愿献身政法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奋斗终身!”当铿锵有力的入学宣誓回荡在礼堂,也在每一位新生心中埋下了奋进的种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每年的“12·4”国家宪法日早晨,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之下,政法大学都会组织师生诵读宪法条文。

每年宪法宣传周还会组织师生通过宣讲、普法等基层实践活动,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让“大思政课”走出课堂,以更生动立体的形式呈现,切实发挥好培根铸魂作用。

“每次的社团课程,对我的人生也是一个启迪。我更加关注国家的法治建设,也希望能够像法大的学生一样,为人民的需要作出贡献。”这是在2021年,北京二中高一五班的同学写给为他们上课的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信中的一段话。

调研组发现,像这样的普法实践活动,几乎每位法大学子都亲身参与过。在中小学课堂上、在社区、在街头,在北京、山西石楼、内蒙古科左中旗、新疆阿勒泰、河北阜平……到处都活跃着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普法的身影。

传承红色基因,勇于承担党和国家重大任务,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传统。201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中国政法大学1300余名师生圆满完成群众游行“民主法治”方阵和广场联欢两项重大政治任务及服务保障工作,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2021年7月1日,中国政法大学700余名师生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出色完成了服务保障工作。

马怀德认为,把“大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目睹时代大变迁,感受中国大发展,在生动直观的亲身体验教育中,能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3、课程思政如何更好指导实践?

法律人如何跟党走?中国政法大学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同学们找到答案。

在校园里,调研组见到了刚刚“下班”的法学院实验班2020级硕士研究生温新格。

他在2020年参与了学校组织推荐的赴最高人民法院实习。“在半年的实习过程中,我见证了各级司法工作人员以人民为中心,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也会坚持永远跟党走,将个人发展融入为人民服务中。”他说。

法律人跟党走,政法大学教师们的回答是怎样的?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三周年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会议对“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集中总结。这标志着,这项历时3年、汇聚全国法学精英的国家重大委托项目——“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正式结项。中国政法大学交出了一份“中央满意、学界认可”的合格答卷。

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虽已年至耄耋,久受眼疾困扰,只能依靠放大镜勉强阅读,但依旧带领学校的老中青团队深入研讨、精心打磨、反复论证。

为达到“立足中国土地、中国国情、中国法治实践”的研究目标,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团队成员深入走访全国各地司法实务部门、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实证调研;在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还专门邀请来自全国人大机关、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论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马怀德表示,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学校着力将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生动案例、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写进教材,以提升人才培养与法治实践的融合度。为此,中国政法大学建立了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法治工作部门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课件编写、人员交流互聘、学生实习实践等领域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创建模拟人民法院、模拟人民检察院、模拟公安局、模拟律师事务所,开展全流程仿真模拟司法实践教学。建立集庭审同步直播、录像观摩、案卷副本阅览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资源库,存有司法卷宗、公益诉讼卷宗副本7万余套。

“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的期待。胡明介绍,中国政法大学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好中国法治声音。不仅助力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学校更是积极参与国际舆论斗争。

“针对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摩擦、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某些西方势力利用疫情发起滥诉索赔等案例,中国政法大学以高度的国家荣誉感、学术使命感,组织专家学者对外发声、援法论理,提高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胡明说。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变化起伏,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加速变化。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介绍,我国目前能够熟练从事涉外业务的律师仅7000余名,可从事“双反双保”业务的律师仅500余人,可在wto机构独立办案的只有300余人,这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于是,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强强联合,设置“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本着“外语+法律”七年贯通培养的思路,培养语言和法律均精通的优秀涉外法治人才。

4、这堂思政课,沉淀下了什么?

自2017年至2022年5月底,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共有3194人入职全国党政司法机关、1518人扎根西部基层、511人考录基层选调生、84人应征参军入伍——这是一代法大人用拳拳报国心书写的答卷。

这串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我们不禁追问:这堂思政课沉淀下了什么?

调研组认为,“大思政课”培根铸魂,政法大学师生以实际行动给出了回答——

一是要当好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排头兵”。中国政法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3”重要讲话精神,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重大课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举全校之力、汇学界之智,高质量完成相关研究报告。

建立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智囊团”和“人才库”作用,邀请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资深专家组建一流法学家团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拓展和创新。扎实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贯穿于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当好法学“四个体系”建设的“先行者”。中国政法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加强法治及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挖掘中华法系思想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融通中外的法学话语体系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好中国法治声音。

三是当好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领头雁”。中国政法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凸显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我国法域外适用法律体系建设、涉外执法司法及法律服务等领域需求,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为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准确把握法学学科的实践性,打破学校和社会间的体制壁垒,将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生动案例、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写进教材,提升人才培养与法治实践的融合度。

四是当好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中国政法大学筑牢思政工作“压舱石”,坚持“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提高思政课程质量。建好思政工作“助推器”,坚持专业教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一课双责”,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式,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研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袁治杰;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吴韵曦;光明日报记者田延辉、姚晓丹)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6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听法治课心得体会篇4

学生们走进法庭接受法治教育。

学生们积极参与劳动社会实践。

红网时刻新闻1月18日讯(通讯员 黎志坚)新春既至,气象始新。1月17日,长郡双语实验中学2019班的20名同学来到长沙市天心区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沉浸式”接受法治教育,深刻感悟劳动的艰辛与荣光。

活动当天,学生们走进天心区法院审判庭,现场观摩了网络诈骗案件庭审,聆听了法治宣讲,近距离接受法治教育,切身体会了尊法、学法、守法的重要性,让原本严肃庄重的法庭变成了生动的普法课堂。随后,学生们来到湘府文化公园,开展由天心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擦亮‘满天星’ 公园环保过新年”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帮助环卫工人清扫公园路面,擦洗园内文明标识标牌,热情高涨、积极行动。劳动结束后,青少年志愿者们为环卫工人送上姜茶,暖身更暖心。

“和小伙伴们一起旁听完庭审宣讲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同时也明白了自觉尊法守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在户外进行的劳动实践则让我深刻体会到‘城市美容师’工作的辛苦与环保的重要性。”杨景行同学在活动结束后说道。

活动组织者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青少年们既增强了法治意识,又切身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相信法治与环保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终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听法治课心得体会篇5

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钱塘小学开展的普法教育中,我学习了《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在书中我认识了一位叫法律的朋友。妈妈告诉我:“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则,它告诉大家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法律这位朋友我们不仅不应该陌生,而且还应该由衷地感谢他。他既是一位好伙伴也是一位大卫士,从小到大他都不知不觉地保护着我们。当我们不经意地出现了闯红灯、欺负同学、破坏公物等行为时,好伙伴就会立即善意地提醒:“这样不行,一旦做了违法的事情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当我们遭受暴力、敲诈、欺骗等不法行为时,大卫士就会义无反顾地为我们撑起一把保护伞,让我们的生命和财产不受侵害。我们的健康成长一直离不开这位好朋友约束和保护啊!

?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还提到:“普法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也觉得:校园开展普法教育很有必要,就像人需要氧气,植物需要水一样重要。普法教育能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法律这位朋友,并结交成为最好的朋友。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学好法律,做到知法、守法,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的,用法律约束自己、保护自己。”大家都能共同知法守法,才能让阳光弥漫整个校园,让校园更加纯洁而美丽。

虽然我只是一名小学生,但是,我也很想为“普法教育,打造零犯罪校园”做出我的一份贡献。我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学习好法律知识、和法律交为好朋友,把遵纪守法表现在我的言行举止,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校园更加美丽,让天空更加纯净!

听法治课心得体会篇6

9月我有幸参加了经开区教研室组织的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使原来懵懵懂懂的我收获颇多,专家和老师们的讲解,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

怎样才能深入浅出;

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级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抓细抓实,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今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教材,真正领悟编者的设计意图,一切要从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听声乐课心得体会8篇

听青年教师课心得体会5篇

听英语阅读课心得体会5篇

听营销课的心得体会5篇

老师听直播课心得体会5篇

听阅读课心得体会最新5篇

听阅读课心得体会模板8篇

听数学老师课心得体会5篇

听领导的课心得体会7篇

听家庭心理课心得体会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464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