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范文网 >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5篇

优秀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能提升我们的思想认知情况,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5篇

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1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职责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期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我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我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我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2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唐剑锋

曾国藩的成功,与他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有很大关系。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对我们是一件有启示的事情。

曾国藩天资不高,一天晚上,他在家背书,来了个贼想等曾国藩睡觉后偷东西,哪知曾国藩背诵一篇文章到天亮,还是没有背熟,贼不耐烦地告诉他:“我都会背了,这样笨读什么书!”但曾国藩并没有因为自己天资不高而放弃,总是像笨鸟一样,下比别人更大的功夫,吃比别人更多的苦,也要完成学习任务。

曾国藩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这是曾国藩写给儿子家信中的一段话,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曾国藩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业精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朱子全书》中活学活用到了“朱子读书法”,有了自己独到见解: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这是曾国藩的读书技巧。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多读经典,因为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快。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读书,最忌一知半解,最忌囫囵吞枣,最忌贪多嚼不烂,贵在学深学透。读书要专注,“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读不懂,书岂不是白读了?

很多人读书都有一个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其实一本没读通、读透。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不要忙着读其他的书。读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曾国藩曾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就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此外,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多思,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意思是要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或者疑惑不解的地方,都随手记下来,这样有助于读而后学。胡适对这一方法也颇为推崇。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有志不甘落后,有识,知道学海无边学问无穷,有恒才会坚持到底把事做成。此言得之。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

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

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

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

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4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最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个性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7

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政治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

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

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

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我们的一生中,家信、情书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来,确属不易。信中另一处是常写日志或作日记的方法,可以使人进步。当然,这两处均得持之以恒。其实关于持之以恒一词应该是我父亲在我从小能记事开始用得最多个成语,可是我至今仍然没有作到这个恒字或者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恒字。而我父亲就做到了而且随着他老人家年岁的增长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说脏话、不轻浮、举止稳重。

以上这些说明,不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学习,其实我们所应学习之处在我父亲已经言传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岁数里),我何时能真正体会、运用呢?深思深思。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8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后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后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主带兵无非十万尔。”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但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面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9

?曾国藩家书》从1840年开始,终于1871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据说他的日记中,有他自律克服好色的记述过程。在读他的书信中,偶有流露。好色之心,男人中很多人都有,那也应该是人性中极难克服的问题之一。他却能自爆恶习,下决心,克服它,足见其自律的严格。人性的贪婪,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弱点,应该也是极难克服的弱点之一。曾国藩面对着功高震主、满门兄弟皆居高位、又手握重兵之时。在书信中,时时提醒告诫兄弟、子侄,不可骄横、不可奢侈。在兄弟亲友、部下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主动解散湘军,对朝廷不能兑现咸丰帝谁能荡平太平天国就给谁封王爵的诺言的情况,在书信中都没有流露出片言只语的怨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自律之强。

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你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年少愚笨到连去他家的小偷都笑话他的人,怎么可能成长为人人敬仰的成功者。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他怎么能在功高不赏的境地,得以善终,并使家族长葆昌盛。

人说“自律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这句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4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

他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才中;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他的出身更加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

但是,最后他通过不懈地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曾国藩是如何从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成长为一代圣人的。

01 三十岁立志做圣人,从此以后都按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参加科举,足足考了六年没有成功。从第七年考中秀才之后,又一年,中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在当时,曾国藩可称的上年少有为。因此他不免心浮气躁,自以为是,在与好友相处中,也常被别人评价为傲慢无礼。

陈源兖说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而另一位好友邵懿辰则说他“慢,谓交友不能久而敬也”。

两人都是批评他傲慢,说他刚刚与人认识的时候,还显得很谦逊,但是与人交往时间久了,就不自觉地露出傲慢的本色。

因此曾国藩下定决心,要改正诸多毛病,在他三十岁那年,立下人生的目标,要做圣人!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是曾国藩之后能有所成就最重要的一步。

心理学家费约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时间长。

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

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对这一点体会极深。

他曾说过,立志譬如打地基。人生一旦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曾国藩是湖南人,从老家出来的时候,他还仅仅是一个乡巴佬。可是他特别爱好交朋友。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名锡振,广西主事。”

我们现在看他的日记,可以发现他几乎没有一天不社交的,经常交往的朋友有一百多人。

最多的一天,接待或者拜访朋友几十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他升为翰林院侍讲那次,因为朋友多,人缘好,所以大家都来祝贺,以至于他二十二日那一天,跑了五六十家去回拜。

而这么多的好友,在曾国藩立志做圣人的这条道路上,给予了很多帮助。在之前,曾国藩的诸多缺点,也正是他的这些朋友给指出,并且帮其改正。

所以朋友的多少与质量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在如今的社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必不可少。就拿最简单的写作这件事情,也需要一群人互帮互助才能走得更远。

这就好比,你如果想要一根竹子长得又直又长。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栽种在竹林里面。

因为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和它们一起争阳光,争雨露。它本身也就长直了。

这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师友夹持”。

定下远大的目标,有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扶持,但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功。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功,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写日记。

有些人对此可能不屑一顾。好多人会说,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日记,也没见我成功。

在这里的写日记,其实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反思。

曾子曰:吾一日三省吾身。

所以,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并不是记录一天的流水账,而是把这一天当中,所发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并且认真反思当天的疏漏之处。

比如,曾国藩在立志要做圣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湘中草烟的味道很辛辣,劲头十足。曾国藩读书之时,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他立志做圣人之后,他又开始戒烟,并且写到自己的日记里面。

“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

在日记中,他立下誓言,绝不抽烟。坚持了一个月后,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

也就是,戒烟一个月,他终于可以真正地向朋友家人宣告,他把烟戒掉了。

所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自己戒烟成功这件事,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豪。

其实,翻看古今中外的名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确定目标,并且每日自省。

比如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富兰克林,他便是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获得诸多的成功。

富兰克林的家境十分贫寒,而他也只上过两年学。

但这都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在《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他自己讲述了如何获得成功的方法。

那就是: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

富兰克林曾经在纸上写下了十三种德行,并且每天都用自己的所做,去对标这十三种德行,反思自己的不足。

这点和曾国藩立志做圣人,然后每天写日记自省,多么相似!

由此可见,成功的人大多都有相似的经历。

在这里,分享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提到的反思日记写法。

那就是,反思日志不一定要记录大事,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而不仅是记录事件的结果。这样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并没有生下来就是圣人的。

曾国藩在青年时,多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甚至第六次参加科举的时候,阅卷老师还把他的卷子作为反面教材,张贴出来。

曾国藩可以说是资质十分平庸,同时还有诸多性格上的缺陷。

比如,他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及:第一,静不下心,生活不规律。第二,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第三,做人虚伪,喜欢奉承别人。第四,便是好色,喜欢去看美人。

而这些毛病,我们都可在他的日记,家书中看到。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都在于这些性格缺陷作斗争。

他通过立下做圣人的志向,每日通过写日记来反思自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在日记中骂自己,“直不是人”,“真禽兽也”。

而后,他还把自己的日记交给他的朋友传看,以此来检查,督导自己。

正是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曾国藩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成为了晚清最重要的中兴之臣。

梁启超曾评价曾国藩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岂惟我国,亦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

所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借鉴曾国藩的事迹,在新的一年里,对自己有一点小小的启发!

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篇5

文 | 红妆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汽车大王福特年少时在一家机械商店当店员,周薪只有2.05美元,但他每周都要花2.03美元来买机械方面的书籍。他结婚时,除了一大堆书籍外,一无所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诚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呢?

曾国藩在家书中给了我们答案:“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01读书须有志,志当存高远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坚韧不拔之志必不可缺。而立志不坚,即便你有旷世之才,也难以济事。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

据钱德洪、王汝中所编的《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11岁在京师读书时,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惟读书登第耳。”但少年王阳明却并不认同,他沉思一会,说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学圣贤”如何才能实现?王阳明思考了大半生。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上书救戴铣触怒了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无人问津的落寞之后,王阳明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恍然大悟,写下了著名的教诲四则《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而《教条示龙场诸生》首则便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强调:“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在他看来,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百事无成,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只能像没有舵木的船一样随水漂流,像没有衔环的马一样任意奔逃,最后什么地方都到不了。

在大彻大悟之后,王阳明更加坚定了“读书学圣贤”的志向,一心向学,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

志之所向,无坚不摧。所以祖逖矢志报国,闻鸡起舞;杨时潜心经史,程门立雪。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心中有理想,就不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胸中有志向,就不会默默无闻地束缚于欲念。

有人说“心中有志,万事可成”。有理想,奋发昂扬;有抱负,斗志不消。

读书须有志,车胤夏夜练囊盛萤,孙康冬夜映雪读书。有志之士,“虽千万人吾往矣”。

多年后,读书立志、志存高远的王阳明终成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这就是坚持“读书须有志,志当存高远”的信念所得到的馈赠。

02读书须有识,识应博且专吕坤所著《呻吟语·修身》有言:胸中有一个见识,则不惑于纷杂之说;有一段道理,则不挠于鄙俗之见。

有识,则不惑于纷杂之说。此话深得我心。

那么,何为有识呢?

在我看来,有识,即有见识,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也只有见识得多了,才会知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会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一孔之见。

读书须有识,否则,即便读书破万卷,也只是一个有知识、没文化的人。

有识做到博,才能辅助于专。

古今许多名人先哲都提倡博览群书,以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就曾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有识做到专,才能融会于博。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书》一文中指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所以,读书须有识,而识当博且专。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时,提到了两个词:“鲸吞”和“牛嚼”。

“鲸吞”即博览群书,大量地泛读各类书籍;“牛嚼”即含英咀华,细细地精读少量经典。

秦牧说过:“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只有牛嚼而没有鲸吞,是不行的。知识需要储备,除了专业知识,还需要广博的各行各业的学识。反过来,只知道鲸吞、不知道牛嚼也是不行的。只有将牛嚼和鲸吞结合起来,既大量地阅读各种书籍,又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研究,细细品味,才能够达到读书的目的。”

所以,要想真正读好书,既要博览群书以采众家之长,也要专精覃思以炼一己之长。

03读书须有恒,恒则万事成毛主席说过: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最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在于其昼夜不舍。

有恒心则世上无不可成之事。世上半途而废之事,大多因决心不足、恒心不够而致,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学问渊博在于恒,在于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一个人一天学习一小时,从16岁到70岁可以学习2万个小时左右。如果每小时读10页书,那就可以读20多万页,其厚度将是68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精装本,排在一起将有两层楼房那么高。

从古到今,真正读好书、做好学问的,无一不是有恒心之人。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其一生创建湘军、主办洋务,功绩卓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之人,在给弟弟们的家书《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中依然强调:“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他说自己:自七月初一起,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至少二十页,多不论。自七月起,到现在已经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都用朱笔加圈点批注。虽然很忙,也要完成当天功课。不因昨天耽搁了,今天补做;也不因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做。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恒心者,如驽马十驾,终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之效;而无恒心者,则如骐骥一跃,纵有千里之才,难行十步矣。

读书亦如此——“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04读好书的关键:有志、有识、有恒我们所处的时代,浮躁不已。读书,或许是这喧嚣尘世里的最后一方净土。我们选择好好读书,就是选择跟这个浮躁的时代抗争到底。

而读好书的关键就在于:

有志,只管去实现,不说困苦;

有识,只管去丰盈,不诉艰辛;

有恒,只管去坚持,不言放弃。

本文为“碧读好书指南”原创,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我们旨在提供高品质必读好书资讯,帮助每个人读到好书!欢迎关注。部分图/摄图网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书生廉心得体会5篇

读猎人笔记心得体会5篇

读泥人张心得体会5篇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推荐5篇

读长征的心得体会5篇

读名人心得体会5篇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5篇

读大专的心得体会5篇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5篇

活法读心得体会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460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