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范文网 >事迹材料

优秀村书记事迹材料7篇

在日常学习中,小伙伴们都肯定碰到过事迹材料,在事迹材料中要注重表现人物对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贡献,激励他人献身奉献,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优秀村书记事迹材料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优秀村书记事迹材料7篇

优秀村书记事迹材料篇1

杨松茂,男,39岁,2015年8月被选派到卢氏县狮子坪乡下庄科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他坚持真情走访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团结村两委班子,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多措并举强力脱贫,使下庄科村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条件明显提高,产业规模明显扩大,脱贫步伐明显加快,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其本人第一书记的形象得到广大认可,赢得普遍赞誉。

凝心聚力巩固堡垒

杨松茂2015年担任下庄科村第一书记之后,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调查了解下庄科村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下庄科的自然、经济等基本情况,找到下庄科成为全乡、全县重点扶贫村的原因所在,除地域偏远、基础薄弱、文化落后、观念陈旧等因素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过差是不容否认的重要原因。

杨松茂深知自己入村的使命和责任,能够安下心、扑下身,有过皱眉、有过叹息,但没有报怨,没有泄气。首先与支部书记、支部成员促膝交谈,共商良策。其次组织民主生活会正常化,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活动,使散兵游泳的个体党员聚拢到组织的大家庭之中,抱团取暖,信心倍增。紧接着分任务加压力,共产党员包户扶贫,荣誉感、使命感激发了热情。

四议两公开制度的执行,进一步推动党支部的建设。改变了过去的只会不议的不良会风,为民而议,为议而会。党支部的提议要求支部书记放下土皇帝的架子,做出为民谋事的样子;党员大会审议,帮助每个党员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振了精神,提升了责任;两委商议促进了团结,形成了合力;村民决议确保了方向形成了动力。决议公开和结果公开,更加彰显了党组织的坦荡胸怀,密切了党群关系,不少年轻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村两委的后备梯队,呈现出后浪推前浪的可喜局面。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软弱涣散的党支部,真正变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攻坚克难摆脱贫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稳定民心,增强信心的工作,杨松茂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下庄科要项目跑资金,先后修通了4条到自然村的公路,总里程10.2公里,入户路的硬化结束了下雨水泥路,天晴杨灰路的历史。26万元的文化广场及配套器材,丰富了下庄科的精神文化生活。120万元资金帮助40户居民改造了房屋,向美丽乡村跨进了一步,使下庄科成为卢氏旅游廊道上的一颗明珠。80万农网改造项目,彻底解决了生产动力难题。72万元建设了红庙湾、草沟口、寺而沟三个通讯基站,消灭了信号盲区,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捕获信息更为便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第一书记担负的重要任务,杨松茂耗费了心血,想尽了办法,找准了路子,做出了成绩。在澄清家底,确定对象之后,关键是上项目、上产业。没有产业来支撑,攻坚脱贫嘴上功。杨松茂一边宣传护林政策法规,一边联系外购原料,帮助群众稳定发展传统产业代料香菇。在争取县林业局提供14.3万株连翘苗,1.6万株核桃苗发展林果产业外,自筹资金2万元,为贫困户购买4000株大樱桃苗、2000株猕猴桃苗,建起了特色水果基地。为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杨松茂与村两委一班人马组织成立了农民合作社,54个贫困户养殖优质黑猪270头,单项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落户安装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将给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可观收入。

民生基础的改善,扶贫产业的发展,帮助下庄科20户88人实现了脱贫目标,同时为持续发展,奔赴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村串户温暖民心

驻村工作像回家,走罢东家串西家。杨松茂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农民的感情之缘可想而知,加上随和爱动的性格,走村串户成了工作常态和必修课程。

刚到下庄科村的时候,一切都很陌生。杨松茂就抓紧时间到村各户了解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沉到底,接地气的方法,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爱戴,也给他的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党建工作要求每一个党员都要聚集在支部中,党旗下,长期弱化放任的生活方式,相当一部分党员的模范意识、纪律意识、组织观念日渐淡化,对党建活动冷漠。杨松茂就登门拜访,逐一交谈,回忆历史,谈论现在,展望未来。老党员李国泰就是这样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抱,并且成了活动的积极分子。

修路架桥,本是惠民利事,但触及到少数人的利益之时,就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下庄科村近两年新修的几条公路,都是杨松茂苦口婆心,软磨硬缠才得以实施的。

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精准识贫。而把精准这个动听悦耳的词语落实到实处并非易事,从最初不愿当贫困户脸上无光,到后期的不愿退出怕收益受损,从开始不愿上项目怕担风险,到随后膨大规模挤占份额。不管是调查计算的结果,集体研究的决议,还是张榜公示的内容,都是变成杨松茂一次次访问的谈资,晓情喻理,才可以变成可以总结的成绩。

工作的事认认真真,群众个人的事也尽心竭力,学生上学,看病求医,杨松茂有忙必帮。虽然他是外来户,过路客,却把自己当成下庄科的一员。无论谁家的红白喜事,他都登门帮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九百多天的交流融合,杨松茂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遵纪守规塑造形象

杨松茂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看似喜喜哈哈,实则细致入微。虽然是天马行空的独行侠,却时刻紧崩着纪律之弦,坚守岗位,严于律己,把组织要求的五天四夜工作制度演变成5+2,白+黑。两年多时间从没有脱岗漏岗受处分,也没有迟到参会挨批评。有时晚上开完会驱车回家,第二天早上又出现在下庄科。群众戏称夜猫子,妻子嗔怪像野人。

长时间生活在村里,每天和群众打交道,杨松茂很注意生活纪律,自带炉灶、生火做饭。不仅做到不吃请、不收礼,不搞特殊,还自掏腰包买礼品,中秋、春节慰问老党员,自己赢得了口碑,维护了党的形象,树起了第一书记的大旗。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作为一名第一书记,杨松茂只是千千万万个第一书记中其中的一名,但他却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肩上的历史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应尽职责。

优秀村书记事迹材料篇2

村党支部书记事迹申报材料

--一心为民 死而后已

李正林,**区复盛乡中塘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担任中塘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定,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开拓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担任村干部至今,李正林同志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表彰,2008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0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12月18日上午,李正林同志接到村民电话后,到该村5组处理当地村民阻挡整治山坪塘的挖车师傅过路纠纷,处理未果,挖车司机改走另一条更为陡峭的山路,因坡陡,车在半山腰熄火,为避免车子下滑伤及群众,在李正林同志为车子捡石块垫车时,车子下滑导致惨剧发生,后李正林同志被迅速送到**市第三人民医院,终因伤势过重,于11时20分去世,享年46岁。

李正林同志是新时期**区基层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体现了一名基层干部的不懈追求。乡亲们爱戴的李书记离开了,带给大家伤感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一心为民办实事的高尚情怀”。

抓班子带队伍 创造和谐新局面

李正林同志坚持集体领导,做到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注重团结协作,为打造一支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村干部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认真组织党员和村两委成员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党章》,学习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提高村两委成员的思想水平和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从而促进村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他坚强对支部成员的培养和监督,高标准、严要求,突出抓好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两委成员、广大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发挥好在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逐步建设成为品德好、能力强、作风正、威信高、能带领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党支部。他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在社会活动中,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始终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真正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多次主持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积极妥善做好和谐维稳工作。在李正林同志的努力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全村无一例越级上访、刑事犯罪、安全事故、邪教和涉毒事件。全村社会治安稳定,村风民风良好,计划生育率达100%。

调结构兴产业 发展经济作贡献

中塘村地处复盛乡边缘,全村属丘陵地形,长期以来,传统农业一直是村里的主要产业。

近年来,在李正林同志的带领下,中塘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一村一品”发展之路,把市场前景看好的枣树作为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00年,群众种植的多株枣树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几年来只开花不结果,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有些群众把种植几年的枣树砍掉改种传统作物。李正林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让群众不再砍树,让枣树真正带来效益,他同村两委干部积极思考,寻找出路。

2004年,村上请来果技专家为大家讲课,但效果仍不理想,2005年,李正林同志经多方了解,得知**县千合乡江家兄弟有种枣成功的例子。他多次骑车前往取经,都被江家兄弟拒绝,但他没有放弃,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县千合乡的江家兄弟。随后,李正林同志组织了村里30多人前往江家兄弟果园参观学习。学习回来,群众积极性高涨,大家按照江氏兄弟的技术种植,枣树终于成功挂果,五年的努力让群众终于尝到了甜美的枣子。

期间,李正林不断邀请村农业局技术专家到村上指导群众种植、管理,2007年李正林又联系到**县鲜枣协会王学明会长,请他到中塘村进行技术指导。当年,乡亲们种枣效益再上新台阶,仅村民李正江一家的种枣收入就有5000多元。2009年底,在村两委的动员下,群众又补栽了500多亩枣树,现在全村枣园面积已近1000亩,还引进了圣果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葡萄200亩,让昔日荒山草坡成为了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坡。

忙征地忙拆迁 招商引资成效显

为促进中塘村经济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李正林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2009年,四川中明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准备入驻中塘村。李正林同志迅速行动,带领村组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做好群众工作,协调土地丈量和青苗赔付,仅仅15天,就完成了企业入驻的前期准备。在李正林同志的努力下,这家企业已成功入驻,主要进行工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主要建设工业垃圾、电子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和制造环保设备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年税收不低于2000万元,吸纳用工400人。

抓基建惠民生 修沟筑路群众便

2009年,在李正林同志的带领下,中塘村对梁子山中低产田和下湿田进行了改造,新修灌溉沟渠6800米、改造新修排湿沟4000米,新建3000立方的蓄水池1个、水窖483个。通过改造后的梁子山已是清水绕山走,水窖处处是风景。2007年以前,中塘村道路通行非常困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针对这一实际,李正林同志抓住实施村通工程契机,带领村两委班子逐组召开动员大会、收取集资款、公开招标、组织施工,仅用两个月就修筑成碎石公路6条、公里的水泥路1条,实现了群众盼望多年的心愿。

地震无情 人有情

在“5·12”地震来临之际,通讯中断,在无法与乡党委政府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李正林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自觉根据分工主动迅速深入到全村各组、农户了解灾情,及时在村支部书记李正林家汇总灾情。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安排,对受灾严重的11户通过发放油布、搭建临时安置点等转移受灾群众。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分别联系受灾农户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支部书记李正林联系的倒房特困户熊跃清、熊泽堂房屋全部倒塌,李正林书记首先组织人员为其搭建临时居住点,确保人员安全;二是指导好灾后重建工作,由于这两户都是特困群众,灾后重建困难重重,村支部通过商量,一是动员其亲戚朋友出点力,二是找专业施工人员为其规划、修房。现这两户的危房已全部进行了清理,新房正在备料,确保新房在8月30日前完工。“”“地震后,李正林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了全村在灾后群众思想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同时,全村群众在自身受灾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为灾区献爱心,全村收到向灾区的捐款达5500多元。

妻子眼中的好丈夫 儿子心中的好父亲

李正林同志的妻子孟利琼1998年患上 ”脊髓空洞",致使双腿走路无力,连基本的上下楼梯都困难,每天早上李正林同志把妻子从楼上背到楼下吃饭,守小卖店,晚上又背上楼休息,而且还把饭做好送到她手上,十多年来如一日的照顾着她。儿子李恒在上学期间的所有思想动态都及时关注,不管大事小事都处处关心,2009年大学毕业后教会他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处理好工作中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其儿子于2010年4月考上了人民警察。

优秀村书记事迹材料篇3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胜利,乡村振兴蓄势待发。月初,我也从驻村第一书记岗位上回到了单位,开始了新的工作历程。感谢驻村,感谢第一书记这个身份,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受了锤炼,提高了格局,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成长。在和村民一起相处的日子里,深深感受到了村民的情谊。我感谢组织的关怀和厚爱,让我亲身经历了全国脱贫攻坚胜利的伟大辉煌。如果有人问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三年多的时光,最大收获是什么,我会自豪地说,是第一书记这个称号、这份职责改变了我,让我在人生时光的坐标轴上刻下了最浓厚的一笔!

守初心,毅然踏上扶贫路

刚进村时,村干部和村民对这个来自城里高校的驻村书记充满疑虑,“难不成又是下来镀金的吧?”“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肯定不会真心实意驻下来帮咱们!”面对这样的质疑,朱英哲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回应。他主动到田间地头和村民唠家常,摸村情,走遍了大孙村18个村民组,每户必到走遍了村里85户贫困户。村民经常看到他骑着电动车买菜,自己做饭吃,和村民一起挖野菜。慢慢的,村民们记住了这位戴眼镜的驻村书记,有些大爷大娘看他一个人做饭不方便,把自家种的菜送到了宿舍里,有的村民热情的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初来时,因历史原因,村委没有办公地点,临时借用了村小学的器材仓库办公。村干部没事基本不进村委,第一书记成了“留守书记”,经常一个人守在村委。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朱英哲一方面积极向单位领导请示汇报,取得领导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往所在村倾斜。工作上,他以身作则坚持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工作带头干、抢着干;生活上,他主动和村干部交朋友,和他们在一个锅子里吃饭,同吃同住同劳动。渐渐地,村干部按时上班了,村支书和村委主任也搬到村委来住了,村民也常常往村委跑了,村委也热闹起来了,驻村干部的威信也在村里渐渐树立起来了。有时候忙起来,朱英哲带领驻村工作队一工作就是几十天不回家,大孙村的村民编了顺口溜“大孙有个朱书记,工作起来不休息,大年初七来村委,一干就是仨星期”来表达对这位城里大学派来的第一书记的爱戴之情。。。。

立本职,欲拔穷根先扶智

通过走访,朱英哲摸清了村情,了解了村里发展的“困”,吃透了民情,掌握了群众的“难”,确定了拔穷根先扶智+智志双扶的工作设想。“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就一定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去,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在走访中,朱英哲重点关注家里有在校生的贫困家庭,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制定了帮扶措施,一次次往县扶贫办、镇党委跑,给孩子们争取教育扶持政策,申报助学贷款和雨露计划资金。王湾15组贫困户韦连芝的丈夫王心中股骨头坏死不能干活,大女儿考上了新乡医学院,但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手术需要钱,准备放弃上大学外出打工。朱英哲闻讯后,带着村支书多次上门和韦连芝谈心,韦连芝都躲着不见他们。后来,听妇女主任说:“韦连芝给闺女说了一门亲事,想让大女儿早点嫁出去,再外出打工,怕朱书记说她,所以躲到隔壁大宋村不敢回来”。“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耽搁孩子的未来!”朱英哲马上联系了大宋村的第一书记,带着妇女主任把韦连芝“堵”在了她嫂子家。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韦连芝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孩子他爹要动手术,后面还有俩孩子在上学,二妞马上也该高考了,要不是没钱,我咋也不会让闺女这么早嫁人啊!”“你真是糊涂啊,你这样做不是把孩子害了吗?”朱英哲被气得忍不住笑出声来,“连芝啊!你给心中两口子还是没有吃透国家的扶贫政策啊,放心吧,这事交给我!”

很快,朱英哲帮助韦连芝联系了县医院和市里的专家,帮她们申报了大额医疗救助,丈夫王心中很顺利的完成了手术。为帮助其女儿圆自己的大学梦,朱英哲帮助韦连芝申报了教育扶持金,专门给她们两口子讲解了高校贫困家庭助学贷款政策,又帮助她家申请了小额贷款用于自我发展养殖增加家庭收入,还给她们申请了安居工程项目资金整修了年久失修的住房。两年过去了,如今的韦连芝一家走出了阴霾,不仅大女儿圆了大学梦,还因为成绩优异获得了奖学金,二女儿也考上了大学,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呢!韦连芝成为了大孙村第一户主动要求脱贫的贫困户,因为踏实能干,勤劳质朴,韦连芝被评为驻马店市脱贫标兵,还被聘为镇里的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员。

韦连芝一家的脱贫故事只是朱英哲立足本职,通过教育扶贫为切入点,帮助贫困群众成功脱贫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2020年疫情期间,朱英哲带领工作队走遍了全村53户有学生的贫困户家庭,帮助孩子们协调解决上网课难的实际问题,经过多方协调,为三户没有手机无法上网课的贫困家庭学生争取了三部手机,还免除了网络流量费用,切实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诠释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的教育精髓。

知民意,关注民生办实事

三年多来,朱英哲带领驻村工作队为村里争取各类资金和帮扶物资1440宇万元。陆续建成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站等项目,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见到了效益。他争取了射桥镇资金70余万元给村里修建了2个游园,又争取驻马店市教体局项目给村里安装了18套健身器材,村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吃罢饭到游园健健身,跳跳广场舞了;他争取了市卫建体委中医馆项目,让村里的医生到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进修学习,提升村医的医疗服务水平;他帮助村委提升儿童保健、农村妇女“两癌”普查和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市骨科医院、黄淮学院医学院、市爱卫办和疾控中心的专家到大孙村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70多场次,大孙村获得了2018年河南省“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他带领村两委和工作队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大孙村成为平舆县2019年唯一一个被驻马店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的市级卫生村。

在平舆县镇两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黄淮学院党委的有力指导下,朱英哲带领驻村工作队紧紧依靠村级党组织,立足主业抓扶贫,取得了很好的减贫实绩,大孙村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3.67%到不拉一户,贫困户全部实现如期脱贫,就是最好的见证。疫情突起时,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坚守一线,连续在村工作50多天,想尽办法为村里筹集了一批口罩、酒精和巴士消毒液,解了村里燃眉之急;他带领大家走村串户宣传政策,规劝村民不扎堆不聚集;他与村两委一道制定了“十户联防”制度,村里没有出现一例感染和疑似病例。他的工作获得了平舆县各级领导、大孙村父老乡亲的一致认可,连续三年被平舆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9、2020连续两年被驻马店市委选派办考核为优秀等次。

新征程,依依不舍乡土情

看着这片工作和生活了一千多个日夜的热土,看着这些朝夕相处的村干部和熟悉的村民,即将离任的他心中充满了不舍之情。记得初来时,借住在村小学潮湿的平房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卫生室还未开建,村里大多是泥巴路,村民吃的还是压井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光伏电站和扶贫车间还未成立和兴建。

现如今,不仅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修建了游园,安装了自来水,落实了农民书屋。村民们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扶贫车间就近务工,享受着标准化卫生室带来的就医便利,五保户和危房户住进了崭新的安居住房,大孙村村民们的脸上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年多来,大孙村减贫工作踏实有序推进,持续做到脱贫攻坚不留一户、不落一人,共奔小康。2021年2月,得知朱书记要离任返回单位的消息,韦连芝带着乡亲们赶到村委,把“驻村帮扶办实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锦旗交到了朱英哲的手中。。。。。

作为一个1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朱英哲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驻村第一书记的忠诚和担当,始终无愧于“第一书记”这个光荣称号。老母亲远在外地未能照顾,孩子茁壮成长未能陪伴,妻子工作家庭“两头跑”未能援手。然而,他虽然对父母和妻儿满怀内疚,却从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他始终认为自己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战役中来,是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这段经历将成他人生中一段最精彩的历程,犹如一座高耸的灯塔,不断指引着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砥砺前行。

优秀村书记事迹材料篇4

平坦交错的柏油路通到家门口,长势旺盛的风景树随处可见,农房错落有致,庄稼地里纵是块块、横是行行,苹果树密织成林,等等。这些都是新台镇遵化村的真实写照,村民们说起这些年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嘴里总离不开一个人—刘旭。

2009年以前,该村集体无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欠50多万外债,村民收入低下,村屯环境脏乱差,村委会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当时,作为村致富带头人的刘旭心中始终装着全村百姓,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全村老小告别贫穷与落后,于是决定竞选村党支部书记,听说他要竞选村党支部书记时,亲戚朋友和家里人都劝告他,村上条件这么差,集体可用资产只有一个破旧的村部,实在个烂摊子,你有能力发展自己的企业挣大钱好不好,千万别往火坑里跳,到时候干不好,群众会戳你脊梁骨的。但刘旭却说:“邓小平同志有一个话叫先富带动后富,村民收入上不去、村里条件这么差,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乡亲们走出困境,拔穷根、奔小康。”亲朋们和家人们的好意劝说反而激起他不服输的劲头,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遵化村党支书记、遵化村村主任的岗位。

抓班子带队伍,扶志启智是关键

一个村改变落后面貌,首先要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刘旭就给村组干部定下了“五不准”(不准在公共场合喝酒,不准打麻将,为民办事不准吃拿卡要,不准公款吃喝、不准酒后上班),告诫班子成员我们是群众选出来的,就要对村上和群众负责。并制定了“四要”(要时刻不忘学习、办事要公平讲公道、工作要有责任心、要有集体荣誉感)。话“接”地、身“粘”土、脚“沾”泥,用一颗公心干事是他的工作原则,很快他雷厉风行的作风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支部书记是关键。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不学习、不充电,你就掌握不了新政策,你的能力就无法驾驭全局,更谈不上为农民致富提供新技术、新信息。”因此,任职以来,他积极主动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培训外,自费外出考察,自己抽时间、定计划、学知识、悟道理、搞实践,十年如一日。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遵化村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了,常住人口以“三留守”人员为主,这些村民文化程度底、思想观念陈旧,“扶志启智”显得尤为重要。怎么做好这项工作,刘旭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一是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为了切实破解群众落后思想和小农意识,他组织党员及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召开座谈会、举办经验交流会。他先后组织干部群众深入黑山县小东镇、盘锦市高升镇莲花村等地参观学习致富经验。二是将专家、农技人员请进来。利用远程教育、“三会一课”等平台,组织群众通过网络学习,邀请市县农作物种植、苹果种植、鹅、肉牛养殖、法律法规等各行专家来村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知识面广泛,不但有党的基本理论、农业科技知识,更重要是有法律知识等,目的是让农民在提升综合素质、掌握致富技能的同时,更要遵纪守法,避免矛盾纠纷和刑事案件发生,为本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环境。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转变,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愈加强烈,禁锢思想的牢笼一旦打开,百姓发家致富的智慧就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搞基建治顽疾,改变“土貌”树新颜

“要致富,先修路”,刘旭决定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为此,他东奔西波,不辞辛苦,经过多方努力和各级领导支持,依托“一事一议”、交通、扶贫、对口帮扶等项目,拓宽整修硬化村组道路40公里,其中柏油路10公里,砂石路面30公里,为了解决农民运输粮食急需,刘旭还自掏腰包5万元修建砂石路面3公里,每次修路,刘旭都带领村干部日夜坚守在工地上,一步不离。目前,村组之间道路全部实现柏油路,户户之间都能做到砂石路,新建绿化带2000多平,新建垃圾池48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453户村民全部喝上了自来水,村部办公、村民活动场所均装有空调,村卫生室、村级阅览室已建设完成,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

为了搞好村环境整治工作,告别脏乱差,实现美丽乡村目标。他亲自带领村干部、党员上门宣传讲解党中央环境整治方面的方针政策。遵化村近年来鹅、肉牛养殖发展很快,不少养殖户收入翻番的同时也给环境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粪便处理不及时的话周围就会恶臭熏天,所以必须要各养殖户自觉及时清除,加上以往堆放的秸秆垛,柴火垛等都需要农户尽快清除,刚开始村民不愿配合,觉得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不仅费力,还找不到合适地方堆放,所以工作难度很大,为了做通群众工作,刘旭带领村干部、党员同志带头干,对那些有困难的家庭,村里出人出力进行帮扶,对于那些思想一时想不通的,刘旭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耐心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不断地沟通与疏导,目前,遵化村的村民对环境整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能自觉地维护好村屯环境卫生,各家各户不但院子干净美丽了,室内也更整洁了,消除了垃圾乱扔、污水粪便乱排、秸秆乱堆等现象。现在的遵化村,一条条乌黑的柏油路宽敞整洁,一排排风景树端庄秀丽,一簇簇油葵迎风盛开。看到这些变化,村民们由衷的表示“环境美了,人的心情也更舒畅了”。但村民们可能不知道,为了搞好村环境,刘旭可没少操心,没事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在村里转悠,各条路上都走走看看,垃圾堆旁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有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考虑哪家哪户厕所入没入院,秸秆堆挪没挪好,五保户家问题有没有解决,所以,经常能看到大晚上刘旭还在微信群里布置安排工作。

靠公平讲正义,树立乡村新风尚

农村有一句俗话“宁带一个军,不领一个村”,说的就是领村比带军还难,尤其是在调处邻里纠纷时,更会让人焦头烂额。然而刘旭却凭借一颗为民的赤诚之心,赢得了百姓的一致拥戴。近10年来,他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谋富裕、办实事、保平安,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真心拥护以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刘旭说:“做事公平、公正,村支部的核心作用、核心凝聚力就容易发挥。”在原则问题面前他大公无私,有事当面说,不搞阳奉阴违,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大事公开。正是由于他这种“一碗水端平”的工作态度,让他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多年来,他一直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办事原则,依靠自己总结的矛盾调处“四法”(刚柔并济法、二人转法、民主管理法、倚势借力法)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了村组一级,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自他上任以来,遵化村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定思路育产业,催开群众富民花

村容村貌改变了,但村民增收致富才是关键。通过几年的多方考察学习,发展鹅、肉牛养殖在他内心悄然萌生。他多次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召开党员群众会议,大胆提出了鹅、肉牛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刚开始,对于种惯了庄家的村民们来说,搞专业养殖让他们心有顾虑,一来缺乏启动资金,二来有句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所以寻求安稳的村民都敬而远之,于是刘旭就带领部分村干部率先搞养殖,拿自己做实验,讨经验,自费聘请市养殖专家到村上举办培训班多期,学习鹅、肉牛养殖知识。牛棚鹅舍,无处没有他的身影,同时他利用多年的经商经验,把握好各个经销环节,让第一批鹅、肉牛养殖户赚得金盆满满。有了好的示范效应,遵化村很多村民都加入到鹅、肉牛养殖业。目前,遵化村肉鹅年出栏量达30多万只,肉牛年出栏量达2000多头,经济效益高达1000多万元,仅只一项就可使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鹅、肉牛产业优势在遵化村基本成型,群众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但他还是觉得单打独斗发挥效益有限,合作共赢发展才是出路。目前,在刘旭的指引下,遵化村已成立了多个鹅、肉牛专业合作社,将来他还打算带领村民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种苗育雏、养殖、产品深加工等一体化,村级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一句承诺,十年付出。今天遵化村所取得的成就,是一名支书的丰功业绩,更是一个共产党员兑付的庄严承诺。刘旭说:“我们当支书就是要讲奉献,要多做自我牺牲,只有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堂堂正正、心地无私,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党一天村干部,我就会努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早日实现共奔小康目标”。近年来,经过刘旭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将一个2009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落后村,发展为现在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的产业强村,村部也早早还清了50多万元外债,现在除去每年村部办公活动开支外资金还有部分结余,成了新台镇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优秀村书记事迹材料篇5

我叫xx,中共党员,是三门峡市工商局竞争执法科科长。按照组织的安排,20xxx年4月份到xxx镇久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久富村位于卢氏县西南山区,是省级贫困村。全村辖6个居民组,174户498人。国土面积xxx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2994亩,耕地面积389亩,人均不足1亩。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薄弱,生存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困苦,聋、哑、呆、智障及残疾多达40人,近78%的村民仍居住在土木结构房屋中,个别人家全年收入不到1000元。目前,该村有贫困户为88户258口人,贫困发生率为49.5%;兜底户13户、33人,贫困面比较大、程度较深。

驻村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的直接指导下,我牢记责任和使命,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严守组织纪律,坚守工作岗位,紧密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市、县会议精神,坚持“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理念,紧紧围绕“项目兴村、产业富民”目标,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充分发挥作用,倾心投身脱贫攻坚,倾情帮扶贫困群众,新发展产业项目5个,为村、群众办实事好事40余件,争取项目、财物、钱款总价值2600余万元,群众收入稳步增长,脱贫31户111人,贫困率下降22.29%,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党组织堡垒作用发挥明显增强,一举由软弱涣散村、贫困村成为脱贫攻坚先进村,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一致赞扬,连续2年获得三门峡市和卢氏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多次代表市派驻村第一书记做典型发言。

一、抓班子、带队伍,党建引领促脱贫

按照“党建引领、支部搭桥、党员铺路”工作思路,我和久富村两委班子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引领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是抓好硬件提升,阵地建设有了新变化。先后筹措资金13000元,对村室、党员活动阵地进行提升改造,坚持制度上墙,配备办公家具;筹集近27万元资金,修建二层楼房,党员活动阵地扩大到280多平方,硬件建设水平大大提升,阵地面貌持续改观,达到了争创“五星级”党支部条件。二是强化党性锤炼,党员担当意识实现新提升。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党员活动日为抓手,认真开展“党员积分管理”等活动,带领村干部、党员先后到狮子坪、洛阳龙峪湾学习党建先进经验,极大增强了党员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党员战斗力大大提升,党员精气神进一步提振。

三是推进电子商务,脱贫产业有了新发展。市、县组织部门筹资5万多元,建成久富村电商服务站,成为全市“党建+电商+扶贫”模式示范点,助推精准扶贫。目前,已开发农副、药材食材、旅游和花卉苗圃四类产品30多个品种,统一纸质包装,统一标签,提升了上行产品质量和数量,久富村党建引领脱贫,电商产业带动群众脱贫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

二、抓项目、夯基础,村容村貌大改观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同村两委一班人,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宣扬先进典型,坚定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从提升村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入手,一项项群众期盼已久的民心工程得以实施。

一是积极推进村级道路建设。争取资金近127万元,硬化村级公路9条7.6公里,目前已投入使用,彻底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贯穿全村的投资近600万元的5.28公里宽5.5米的水泥路拓宽工程,已于今年10月9日正式开工,明年5月份将完工投入使用,全村村道面貌将彻底改变。

二是加快推进文化广场建设。投资46万元建设文化广场,新修了群众娱乐室、阅览室、大舞台、活动健身场地等基础设施,10底正式投入使用;投资11万元的村卫生室4月份已投用。通过积极争取,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为村偿捐彩色b超仪2台,价值38.4万元,极大改善了医疗条件。

三是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重点对农户房前屋后、村道河道垃圾、粪土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整治,价值10万元的垃圾车和12个垃圾箱、启明公益基金会捐赠的价值30万元垃圾桶全部到位,并配齐3名清洁员,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得到有力改善。联通公司的宽带网线实现了“家家通”;投资300多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顺利完工;投入25元资金对村室、党员活动室进行改造;整治周边环境,实施美化、亮化工程,久富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呈现出新的面貌。

三、抓产业、助脱贫,帮助群众快致富

致富靠项目,发展靠产业。我和村委一班人把目光紧紧瞄准产业项目,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农民致富无路、增收无门的问题。

一是抓住农业产业项目。争取到670亩连翘种植到户增收项目,已通过验收,49.2万元政策性补贴已下发到村民手中;争取到北京启明公益基金会资助资金xxx万元,支持发展大樱桃产业,今年已种植了100亩6000余棵。初步形成长期见效的连翘产业和短期见效的香菇产业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二是大力推进劳务输出。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目前全村70余人长期外出务工,60余人在附近打工,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牵手河南省菜源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8个生态卢氏鸡养殖场,成为久富村第一个集体经济项目,目前已初见效益,集体收入4.8万元,贫困户收入11.8万元。

四是发展新型集体项目。投资90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即将并网发电,运转正常每年将给村集体增收纯利润16万元;投资169万元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园,也即将动工,预计每年将给村集体带来进20万元的收入。5大新的增收产业项目的建成发展,极大地推动村经济发展,加快村民脱贫的步伐。

党旗招展千帆竞,凝心聚力万象新。在如炽党旗的引领下,我和久富村党员干部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干事创业的热情、动真碰硬的豪情、奋发有为的激情,书写脱贫攻坚新篇章,让“久富”久富,成为名副其实的永久富裕之村!

优秀村书记事迹材料篇6

2017年5月11日,他被组织安排到谭庄镇三李行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入村以来,他牢记使命、不畏艰苦、脚踏实地,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完善基础制度、办好惠民事实,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三李村由一个软弱瘫痪村变成一个先进村。先进事迹先后被河南电视台卫视《新闻联播》、《周口日报》、周口电视台《新闻联播》、商水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一、基本情况

谭庄镇三李村是商水县西半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地处谭庄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西邻省道219线、北邻洛宁高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户籍人口905户3984人,12个村民组,5200亩土地,48名党员,低保户79户144人,五保户34户43人,一、二级残疾人共36人。目前,我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19人。2016年稳定脱贫4户14人,2017年脱贫16户63人,2018年脱贫19户75人,未脱贫21户67人(兜底户5户22人)。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1.68%。

致贫原因:因病35户132人,因残11户35人,因学7户33人,因灾4户11人,缺技术3户8人(其中老党员贫困户3户9人)。

二、具体做法

(一)建强基层组织。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刚到三李村时,由于村里没有支部书记,村两委不健全、缺乏战斗力,党员意识淡薄,干部推诿扯皮,群众上访告状,工作一盘散沙。对此,一是配足配齐两委班子。他反复找村干部及党员逐个谈心,多次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共商三李发展大计,凝聚三李发展合力。经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配备了7名干部,村级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二是培养党员发展对象。及时发现村里有学识、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鼓励和吸引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5名,确定培养对象3名,预备党员1名。三是健全党建基本制度。投资5000余元制作党建制度和宣传喷绘版面23块,健全了党建各项制度,购买了打印机、档案柜、档案盒等,建立了党员管理各项台账,营造了党建宣传的浓厚氛围,完善了党建基本制度。

(二)推动精准扶贫。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细致、精准、公开、公正、透明原则,真正把三李村的贫困人口应纳尽纳、一户不漏、一户不错。一是严格精准识别。按照四个必到要求,统筹两不愁三保障,推行六步工作法,共普查农户736户,普查率81.8%,摸清了扶贫对象底数。同时,对筛选出来的贫困户,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最终决议通过60户为谭庄镇三李村贫困户,确保了精准识别三个零差错。二是用活扶贫政策。因户施策,结对帮扶。对因病致贫户,实施健康帮扶三重医疗保障;对因残致贫户,符合标准的全部办理了二级以上残疾证,让其享受到国家的残疾补贴;对因学致贫户,办理了学生教育补贴;对其他原因致贫户,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帮扶到位,确保脱贫。三是推动产业扶贫。大力实施巧媳妇工程,他积极联系周边企业,讲解扶贫政策,促其壮大规模,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目前,创办巧媳妇工程企业3家,三李袜业产业园还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2018年商水县重点工程。三李村织袜业、玉米芯深加工业及特色种植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26人,大大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

(三)完善基础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是完善了四议两公开制度。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定,如今,村里的大事小情,遇事就召开会议,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公开透明,避免了过去暗箱操作带来的干群关系紧张,真正达到了群众明白、干部清白。二是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环境整治、清洁卫生等制度,成立了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系列村民自治的办法,群众综合素质和乡风文明得到了大大提升。三是建立了民事调解制度。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三李,选出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及时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有效避免了治安案件和上访事件的发生。

(四)办好惠民事实。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一是弘扬社会正气。召开了三李村第一届道德模范评选大会,对评选出来的10名崇德向善的孝顺媳妇、孝顺儿子和不甘贫困的脱贫光荣户进行了大力表彰,弘扬了正能量,收到了好效果。二是创办爱心小屋。利用本人社会关系发动捐助和个人出资的方式,筹集了米、面、油、衣物等日常用品,对有需求的贫困户实施无偿的爱心救助。同时,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返乡人士较多的机遇,适时召开了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沟通感情,争取捐助,扶贫济困。三是为民办事服务。通过协调关系,多方争取支持,协调周口糖尿病医院在三李村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协调周口力诚集团到三李村慰问贫困户,协调商水建业集团到三李村看望慰问贫困户,总计捐款捐物2.7万元。同时,为村民办理各种难办事、烦心事等。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春节期间,通过他人捐资和个人出资的方式,对三李村平安灯进行了安装和维修,让三李群众走夜路亮堂堂。此外,针对三李村部分街道没有硬化群众行路难问题,通过积极向上协调,修建了长3.2公里的5条街道。

优秀村书记事迹材料篇7

xxx,男,xxxx年9月出生,20xx年6月入党,20xx年10月当选xx村委会主任,20xx年12月任xx村党支部书记。

xxx同志,在担任村主任6年时间,得到群众高度赞扬,xx同志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的原则,认真履行村干部职责,能团结和带领班子,勤奋努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一、做好班子带头人,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努力搞好村组织建设,生活中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不搞独裁。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出事公平,坚持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使群众没有疑虑,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群众从不说办事不公正。因政策性补助等都召开村民代表会,并进行评选再公示,使得村民个个清楚透明,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按照上级组织要求每年发展年青有活力有上进心的党员至少一名以上,使得村支部有了极大活力。

二、强化素质学习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注重对全村党员学习和教育,提高党员思想,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经常组织党员到村部电教室学习党教片和农村致富片,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抓好经济发展

只有发展经济群众才能脱贫致富,只有努力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作为全村人民的带头人,把群众放在第一位,结合全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发展策略,拓宽思路,全力扶持本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继续完善学罗坑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把生猪和脐橙作为全村的主要发展产业,到2012年底已取较好经济效益。2012年全村实现人均增收500元。

四、抓好村风民风建设

xx同志工作认真负责、以身作则,在上两届主任期间,攻坚克难,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完成的较好,把全村的卫生坏境进行了全面整治,以前的脏乱差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新居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村貌有了极大的改观。近年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铺设水利灌溉管网1800米,硬化通组公路4.8公里,极大的改善了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

他经常到群众家中谈心,以便了解民心,把群众的心声当作自己的工作方向。帮群众排忧解难,并且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当中去,使全村的风气有了明显提高。

他认真抓好摇钱农村危旧土坯房集中建设点建设。目前,已完成危旧土坯房拆除62户,面积13285平方米。65户已动工兴建,其中41户改建户已完成第一层主体。

xx同志,把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全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树立新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真正的做到了作为一个党员职责,我们应该相信在他的带领下xx村的各项事业会更上一层楼。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村优秀党员典型事迹材料6篇

2023年村党员事迹材料优秀8篇

优秀村团支部事迹材料5篇

村优秀团干部事迹材料模板8篇

村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6篇

村优秀团干部事迹材料范文8篇

村优秀共青团干部事迹材料5篇

村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模板6篇

优秀村工作者主要事迹材料8篇

村优秀团支部事迹材料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752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