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经历的事情不同,我们产生的看法也不同,一起来写心得体会吧,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1
20___年2月18日,大年初三,杨雪峰同志在渝北区石船镇渝长东街十字路口疏导交通,对一起摩托车违法超载进行纠违后,被犯罪嫌疑人持刀刺伤,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1岁。
臧克家老先生诗里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杨雪峰就是 “还活着的人”,英雄虽逝,但精神长存,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在他热爱的土地上守护者他爱着的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我们也将始终践行作为人民警察的庄严承诺,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要求,像杨雪峰同志一样,守护长治久安、万家团圆、平安幸福。
杨雪峰同志爱岗敬业、真抓实干,时刻牢记自身工作职责,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公正执法,把党和人民之所望作为履职之所向,以实际行动落实“两点”“两地”定位和“四个扎实”要求。杨雪峰同志始终奋战在公安基层一线,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履行人民警察神圣职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满腔热情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杨雪峰同志的先进事迹,值得深入总结、大力宣扬,让平凡的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汲取力量,成为“大写”的人;让我们携手奋进,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的把每一件事做好,让忠诚闪耀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忠诚履职、不计得失,这是对杨雪峰同志最好的告慰。
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2
5天前,他还是一位在西南边疆拉祜族自治县村寨忙于种植冬季马铃薯的“农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颁奖成为全国时代楷模。30多年来,他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近5年,他又在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躬耕山野科技扶贫,让上千农民学会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种植技能,带动了一批深度贫困中的拉祜族群众脱贫致富。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刚种植的马铃薯地里,张六均等三个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锄头站在地边,全神贯注地听一位老人说话。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边用竹竿丈量地块,一边耐心地讲解马铃薯如何规范种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里,面带微笑反复解说示范。在一旁的云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何朝辉感动地用手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瞬间。这一幕发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点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小组。这位65岁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xx年,朱有勇带领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和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开展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当年平均每亩为农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xx年在全县已推广种植1万亩。朱有勇团队还应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澜沧示范种植7305亩,带动三七种植农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万余元。
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3
教师节,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张丽丽等十位开模教师的先进事迹后,我感慨颇多,心情很不平静,特别是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她们从教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他们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克己奉公,言传身教,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尊敬,而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张丽丽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她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她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在当今冷漠、隔阂渐成风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吗?可以想像,假如生活中处处有像张丽丽这样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必将更加和谐,必将布满更多的温情,必将更有人情味,必将更让人留恋。
我也深深体会到一种师生间难得的和谐之情,在感动的同时,我又自己感到羞愧,同样身为人师,我却常埋怨工作的不如意,埋怨学生的调皮,埋怨家长的不配合,却忽略了自我反思。惰性越来越占据了我的大脑,我不知道自己的思维中是否还存有“对工作的热情”.郭丽华得知自己患癌证晚期后仍然未有过丝毫的黯淡,痛苦中,她选择了理智:绝不能万念俱灰,要靠治疗向命运抗争,要夺回自己的生命,重新回到她怎么也站不够的讲台。可是我呢?我有着健康的身体,却拖着一个即将瘫痪了的大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消极的思想占据了我的心,没有希望、没有信心、没有斗志,有的只是埋怨。
学习了她们的感人事迹后,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我很感动,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让我重新熟悉了教师这份职业,在如今的这个工作岗位上,我想我应该用一份真挚的态度去对待。我不能埋怨学生,不能埋怨家长,不能埋怨社会,我要拾起信心,鼓起勇气,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4
20xx年1月10日—2月4日,六安市连续发生大范围、高强度降雪。严重雪灾使全市城乡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遭受重大损失,天堂寨、万佛湖、铜锣寨等山岳、湖泊型景区灾损严重。在重大灾情面前,六安市旅游局不等不靠,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及省旅游局的统一部署,全力做好防雪抗灾相应工作。
1月29日市旅游局连续召开党组暨局长办公会、全体人员会,通报灾情,专题研究防雪救灾工作,即时启动《六安市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六安市旅游局抗雪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发布预警、建立景区警报预警机制。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山岳、湖泊型景区暂时封闭,暂停营业,并将相关灾情及采取应急措施及时上报市旅游局,市旅游局主要领导亲自值班一一核实,连夜上报省旅游局,引起了省局关注、关心和支持。雪灾期间,市旅游局责成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对各相关旅行社进行督查,督促做好安全工作,对地接及组团业务进行动态跟踪,确保安全。市局和全市旅游系统启动了全天值班制度,准备随时应对相关紧急事件。
在旅游系统遭受特大雪灾损失的情况下,在市旅游局的组织和发动下,旅游系统春节前筹积现金1万元对口支援金寨县水竹坪乡,帮助重灾区人民群众度过难关。春节过后,在山路还没有完全畅通的情况下,市旅游局领导班子与六安二中负责同志一道前往水竹坪乡,将共同募捐的3万元现金送到特困灾民手中,与当地政府领导一道共同帮助重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5
昨天在加来中心校学习了老教师陈起贤的事迹后,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慨颇多。作为我们这一代人,自从当了老师开始就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不管当初是怎样走上这个岗位的,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对得起老师这位称号的。
陈起贤老师所做的也是大多数老师在做作的,无论是教育事业,还是关心学生的生活,还是关心学生的未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身体成长上,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在做作这样相同的事情。
我们许多老师都是在默默无闻地做作这样相同的事情,许多老师去了又有许多老师来了,还是在做作这样一个相同的事情,许多人的事迹我们没有人去发现去挖掘,也没有人去在乎这样的事情,但是老师的工作最终还是需要有人干的,仍然还是会有许多象陈起贤老师一样去实实在在干好老师工作的老师,所幸的是陈起贤老师退休后还默默的为社会做贡献被挖掘了出来,让人们知道还有那么一些人在为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我们知道我们的时代在进步,科学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人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需要的知识在进步,我们许多的老师并不缺少实实在在的工作精神,但是却缺少迅速适应社会变化的精神,或者说是能力,当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如何让我们尽快地适应这种变化,拥有这种精神。
要当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当一个家长放心的老师,当一个人民满意的老师,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好说不好做的,特别是当一个现代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老师就更不容易了,因为我们现代的教育不只要实实在在的工作精神,还需要大胆创新的精神,需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能力。
我们学习左相平老师,实际上我们是要能够借这东风,达到我们在教育教学能力上彻底转型的目的,我们现在的许多老师每天都在工作上辛苦地干着,可是总不见效果,为什么呢?因为在做许多无用功。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不只是要苦干,还需要巧干,不会巧干是不可能干好现在的教师工作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的学习,是如何建立学生能够终身学习的教育机制,然而我们现在的许多教师的力气都没有作在刀口上,而是用在了刀背上,所以见效微小。
当然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是与这个学校的领导者如何去进行管理和要求是有着很大关系的,陈起贤老师的事迹他的无私精神方面,我们要把它弘扬下去。为了向老先生学习我们还要把教学做好,比如在备课上、在上课上、在管理学生上、在学生作业上、在学生辅导上、在营造教学环境上、在保证教学条件上、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在考勤方式上等等许多相关问题上都会带来不同的正面影响或者负面影响。
如果我们是真的为教育教学着想,那么这些问题是不可能被忽视的。我希望我们学习陈起贤老师的事迹,是为了借一个让我们的师德师风获得进一步发的机会。
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6
近年来,临河区消防救援大队党委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训词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圆满完成应急救援、重大安保和疫情防控任务,充分彰显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消防救援工作和队伍建设发展。
临河区消防救援大队下设3个消防救援站,现有指挥员18人(大队7人,消防站11人),消防员57人,消防文员6人。大队承担着临河区近三分之一的消防监督管理任务,执法任务量在临河区位居前列。大队先后在2013年度全市公安消防部队宣传工作中荣获先进集体奖;2020年被巴彦淖尔市消防救援支队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所辖利民街消防救援站荣获2020年度自治区级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新华街消防救援站获评临河区“青年文明号”和“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在支队第三届火焰蓝体技能比武对抗赛中,取得团体第一名;在全市火焰蓝杯防火业务技能比武竞赛中取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围绕实战练精兵 灭火救援强根本
大队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及灭火抢险救援工作任务繁重的特点,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科学练兵指导思想,采取干部带头,全员参训的方式,积极开展5000米、1500米、俯卧撑、仰卧起坐、单双杠、100米负重、负重登楼等科目训练,确保消防救援人员在灭火救援实战中经受住各种体力考验。对标“全灾种”“大应急”职能拓展需要,针对城市消防安全难题,因地制宜开展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地下空间灭火救援、老式居民火灾扑救等实战化训练,推动“操场”向“战场”延伸,加快转型升级,按照“全过程、全要素”的要求,大力开展重点单位熟悉和实战演练活动,编制完成辖区重点单位数字化预案89余份,组织开展高层、地下等重点单位六熟悉65家,演练35次。坚持“危险点”在哪里“练兵枪”就瞄哪里,组建多个攻坚专业组,为打赢提供坚强保障。以零差错、零失误的标准圆满完成春节、全国“两会”等重大消防安保任务10余次。完成了全区跨区域地震实战拉动演练、全区“北疆蓝光”跨区域水域救援等实战拉动演练任务。
稳固教育根基 优抚优待暖人心
大队党委始终把政治建队放在队伍建设首位,结合“喜迎二十大,全力保安全”深化“牢记领袖训词,永做忠诚卫士”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坚持以领学为抓手,集中学习22次、集中研讨交流8次、专题授课9次;同时,观看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大力营造“争先创优、奋斗有我”的浓厚氛围。灵活机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开展主题宣誓和重温入党、入伍誓词活动,组织消防救援人员拍摄《唱支山歌给党听》视频;参观旧时光红色文化公益展览馆等主题党日活动15余次,编排一队一精品节目《红领巾献给最可爱的人》参加市、区文艺演出,消防救援人员忠诚党性全面夯实。及时组织召开队伍思想形势分析会,开展心理健康拓展训练,队伍管理高度安全稳定;对老旧队站营房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积极协调就业局为2名消防救援人员家属提供就业机会;3名家属提供就业方向;5名未就业家属提供就业技术培训。
围绕基础补短板 综合保障加速度
2020年,临河区委、政府加大消防经费保障力度,拨付50万元用于购置水域救援器材,投入150万元购置一辆25吨水罐消防车。针对临河区高层住宅数量不断增加,火灾负荷逐渐增大这一现状,临河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购置一辆56米大跨度举高喷射消防车,价值710万元,弥补60米以上高空灭火盲区,全力解决消防队站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围绕责任抓落实 消防治理显成效
临河区消防救援大队与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工作,结合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围绕火灾防控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开展宾馆饭店、医院、住宅小区、燃气经营企业、在建工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彩钢板建筑、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20余次。联合区供热供气物业服务中心、街道和公安派出所等部门对辖区住宅小区开展“打通生命通道”行动,“河套微传媒”全程直播。联合派出所、执法局、街道等部门持续对辖区内住宅小区疏散通道及楼道乱堆杂物现象持续开展“拔除钉子户”整治行动,清理整改违法占用消防通道、疏散通道行为40余处,张贴“消防通道禁止停车”提示50余张。清理劝离违停车辆29辆、电动车16辆,清理电动车飞线充电20余处,对已划线的住宅小区开展“回头看”行动,实地指导辖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开展消防车通道标识划线工作,指导规范消防通道规划20余处。
心系百姓抓服务 竭诚为民保平安
以打造“专业精干、装备精良、敢打必胜、英勇善战”的消防救援队伍为目标。消防改革转制以来,始终坚持纪律部队建设标准, 严抓队伍管理教育,推动队伍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临河区消防救援大队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摆在最重要位置,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敢打必胜,用实际行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功处置“4.9”收费站两车相撞、“5.1”幼童被困、“4.12”水泥罐车侧翻等事件,展示了临河消防的硬核救援力量,创新推出制作电话彩铃公益宣传片、开展寻找“校园最可爱小小消防宣传员”视频征集大赛活动,组织校外辅导员走进临河区20余所学校,为获奖学生颁发奖品,为5万余名“小小消防员”配发勋章,同时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有奖知识竞答互动,切实推进校园消防安全“六个一”活动,让“小小消防员”成为解决家庭火灾的主要推手,以“小手牵大手”将消防安全带入千家万户;在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式、参与式”防灾减灾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依托美团志愿服务队开展“敲门”活动,全力做好疫情期间社会面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大队宣传人员、消防志愿者与街道社区负责人下沉力量,累计出动200人次,到农村、社区通过消防宣传车现场播放消防视频10次,开展谨防“小火亡人”消防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200余张,指导社区、人员聚集场所排查身边的火灾隐患,累计共培训1000余人;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发布节前安全提示、发布《关于严禁焚烧秸秆落叶和垃圾的通告》,面向社会发出《关于整治“小火亡人”突出问题的通告》,利用官方微信、微信群等平台累计发布消防知识、安全提示300余条,播出消防公益广告100条,利用户外广告大屏幕、led显示屏等宣传平台滚动播放消防公益广告、消防宣传片,日均播放200余次。
艰辛成就伟业,奋斗铸就辉煌。大队将在继承中求发展,立足实际,开拓创新,着眼长远,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做好以灭火和抢险救援为中心的各项消防工作任务,继续朝着建设人民满意的应急救援主力军目标前进,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7
朔风凛冽,寒气袭人,漫天雪花,纷纷扬扬向大地飘洒。起伏的山峦、无边的荒原……青藏高原不少地方,改换银装,尽显苍茫。然而,它们再也无法与那个熟悉的身影重逢了。
深夜的西宁,分外寂静。青海省委组织部办公楼,那盏长明的灯没有亮起,熬煮中药的瓦罐再也不会散发幽香。
6月11日,星期六。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治国忙碌如常,匆匆吃完早饭,还没出门就拨通了工作电话。突然,他感到胸口憋闷、呼吸困难,救护车呼啸而至……
年仅43岁的朱治国,再也没有醒来。
“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好!”
这是朱治国生前最后两个月的工作日程——
4月,开始筹备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连续30多天吃住在单位,每天工作到深夜一点;5月底,党代会闭幕,随即投入到青海省十三届人大八次会议的组织工作中,又是经常废寝忘食;6月,率队到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调研,忍受着高海拔缺氧带来的头痛、失眠,每天马不停蹄地调研、座谈……
“‘休息’二字好像与他无缘,只要和他联系,他几乎都在工作。”海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秘书长司吉昇含泪告诉记者。
“经常看到他放在办公室来不及拿回家的行李,经常听到家人催他回家吃饭的电话,经常看到那盏似乎永远也不会熄灭的灯。”青海省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干部姜萍眼中泛着泪光说。
个头不高,一副金属框眼镜挂在有点娃娃气的圆脸上,可亲可敬。
“小身板蕴藏着大能量!”这是同事们对他一致的评价。
长期的劳累,让朱治国的身体每况愈下。许多人不理解,问他:“你天天没日没夜干,图个啥?”他严肃地说:“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好!”
从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小城都兰,到荒漠戈壁上拔地而起的新城格尔木,再到省城西宁;从怀抱一腔热血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干部,3年内成长为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现郭勒木德镇)党委副书记,再到青海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后来又任副部长,朱治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马上要启动,我们去村里看看。”2020年12月31日,时任青海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的刘志德接到朱治国电话。
两人驱车来到海东市,避开县城周边,专挑山沟沟钻,不定路线,见村就看。3天时间,行程1500公里,走了近50个村。每晚9点,朱治国会将当日发现的薄弱环节编辑成短信,发给全省市州组织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
“2021年村(社区)换届,时间最短、效果最好,平稳、圆满!”刘志德说,“不管是领导还是下属,只要听说某件事是朱部长负责,心里都放心得很。”
时间是一杯水,对事业投入多一些,留给家人便少一点。
“他有着2倍速的工作效率,有着2倍速的学习方法,有着2倍速的生活节奏,却没想到,也以2倍速离我们而去……”朱治国去世后,他16岁的儿子在朋友圈写下这段文字。
朱治国母亲的手机里,至今仍存着母子最后一段对话:“喜喜(乳名),今天出差回来了吧?晚上回家吃饭吗?”“妈妈,我不回了,还有工作。”
71岁的母亲翻看手机时泪流满面:“出差完,他没有一次直接回家,在办公室睡坏了4张行军床。”
“每天准时去上班,从来不会准时回来。”母亲抹了一把泪说。
2019年,朱治国任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大家打趣说:“您当处长时忙,当了部长更忙。”他回答:“级别越高,责任越大,工作就越多啊!”
朱治国18岁入党,党龄比工龄更长。他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诠释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限热爱。
“实事求是,是党性问题。做人要实,干工作更要务实。”这是2021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写在笔记中的话。
“少说‘干不了’,多想‘怎么干’”
朱治国分管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是他最关注的事。
走进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村,靓丽别致的新居、整洁笔直的村道,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陶北村党总支书记陈俊良身穿笔挺西装,意气风发。然而,几年前,他却愁得“晚上吃安眠药都睡不着”。
2017年,陶北村因“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整村迁移到安置小区。环境虽好,但村民却不乐意:“搬得起,住不起,土地没了,生活没着落。”意见汇总到陈俊良这里,他心里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地可咋整?”
彼时,朱治国正牵头实施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陈俊良在一次会上碰到朱治国,请他支支招。“你们村的情况我了解,最重要的是党员要首先拧成一股绳。另外,何不试试‘飞地经济’?”朱治国一语点醒陈俊良。
“只要是基层组织强的村,发展就好。”陈俊良回村就召开党员大会,理清党员职责,强化管理监督,号召党员对群众开展一对一帮扶、走访、慰问等,真正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党员拧成一股绳,干事创业有了精气神。陶北村流转其他村的870亩河滩地,建起了旅游小镇,在朱治国指导下,村集体经济从此前的24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260万元。
朱治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牵头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集体股份分红型、盘活集体资产型、利用集体资源型等7种发展模式,高效推动中央财政扶持资金落地见效。2020年底,青海省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破零”。2021年底,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60.9%。
“少说‘干不了’,多想‘怎么干’。”朱治国事后总结说,“解决问题,战略层面要看容易些,战术层面要看困难些。”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支撑。
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服务能力弱,是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的一大“瓶颈”。
“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不高是个老问题,以前除了培训,似乎别无他法。”青海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薛成龙说。
朱治国主动担责,提出并大力实施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2019年,青海省委组织部与青海开放大学联合举办村干部学历提升大专班,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80%的学费由市州和县市区承担,让3200余名村干部走进校园,提升文化素质和履职能力,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名毕业生动情地说:“我家祖祖辈辈没出过大学生,我做梦也想不到还有机会上大学。”
青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庞晓玲忆起当年朱治国率队赴湖南考察的场景,仍会落泪。 “湖南是农业大省,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头一天夜里10点多到,第二天上午参加座谈会,中午12点就往回赶,一刻都不停啊。”庞晓玲含泪讲述,“朱部长协调湖南开放大学免费提供资源,引进的教材很多,一个人都搬不动。”
研究制定《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多个高质量指导性文件;谋划推动青海省“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和“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推动提升“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深度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__学习教育……许多工作,都能见到朱治国的身影。
每年年底青海省委组织部的目标考核大会,业务处室负责同志要面向所有干部述职,朱治国每次都主动登台,不拿一支笔、不带一张纸,条分缕析、深入细致。
朱治国去世后,家人到单位领取遗物。本以为他工作忙,没时间收拾办公室,同事特意多叫了几个人帮忙。没想到,一进房间,四五十本工作笔记整齐摞着,每一本都字迹工整;柜子里个人物品与单位资料公私分明;用过的手机、u盘等分门别类放到几个筐里。
“周到、细致”“对工作,他心里有本账”“干事有章有法”“敢担当、会担当”……同事们这样评价他。
“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不是‘自留地’”
“每天看到朱部长绷紧了发条工作,却不知道他家里情况那么糟糕……”青海省委组织部一名干部回忆起来,泣不成声。
朱治国妻子2013年查出肺癌,常年卧病在床。
繁忙的工作之余,哪怕有一分钟时间,朱治国也要照顾妻子。
有一次,妻子想吃橙子,但因病情严重只能吃流食。于是,朱治国徒手挤橙汁,憋得脸通红。同事知道了,建议买个榨汁机。“不行,果肉打不碎,会呛着!”朱治国说。
每早出门前,朱治国总会把妻子一天三次要吃的药分好,放到小杯子里,还细心地贴上标签。只要不加班,朱治国晚上就陪护妻子,替她搓背、按头。
朱治国妻子患病后,医药费成了沉重负担,银行卡余额捉襟见肘,朱治国瞒着亲人,把房子卖掉,给妻子治病。
2021年下半年,朱治国在中央党校学习,每日一记。9月24日,他只写下6个字:“今日不记,揪心。”那天是妻子做复检的日子,病情不乐观。
2024年初,与癌症斗争8年多的妻子不幸离世。朱治国忍着悲痛,定下规矩:不收礼金、不烧纸、不宴请。
朱治国最爱竹子。走进他简朴的家,客厅隔断的玻璃上,是一丛翠竹。他的微信头像,是一枚党徽配翠竹。桌上的水杯,刻着“以正治国”4字。自始至终,朱治国对权力保持敬畏。
基层同志汇报工作,有时给他带点土特产,他都当即回绝:“规矩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共同遵守,我不能坏了规矩!”办公室按月收取加班餐费,有一次出差,办公室人员替他垫付,他出差回来后立即送还。
不仅是同事,家人和朋友也从未从他身上获得一丁点的“好处”。
曾有一名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干部,因孩子在西宁上学无人照看,想把在玛沁县工作的妻子调回西宁。但他听说,朱治国的姐姐和姐夫因工作原因两地分居,孩子常年两头跑。这名干部汗颜,再未提起此事。
“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不是‘自留地’。”朱治国常常告诫下属。
在格尔木市政府办公室,有一名司机,是朱治国十几年的好友。有人劝他:“没有功劳有苦劳,找朱部长打个招呼,转个岗位,干啥都比开车强。”老友了解朱治国的性格,断然回绝:“他从不会用权力为朋友谋私利。”
“权力要用到老百姓身上!”朱治国常说,他始终把基层需求放在首位,把群众要求记在心间。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副镇长麦日根曾与朱治国共事。“每次下乡,他总能很快地和村里的大爷大妈熟络起来,办公室有群众来时,他会热心地端上一杯热茶,让大家放心地说自己遇到的难题。”麦日根说,“老百姓都叫他‘尕’书记,一是说他个子小,二是看他亲切,像是称呼自己的孩子。”
2019年初,玉树遭受雪灾。接到灾情报告,朱治国第二天就赶到现场。有同事劝道:“明天就是元宵节,过了节再去吧!”朱治国很生气,“灾情揪心,怎么能耽搁?”
一落地,他就赶赴灾情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抗灾一线的党员干部职工,了解受灾情况,晚上10点多回到房间就连夜起草灾情考察报告。
当地干部说:“高寒缺氧,部长明天再写吧。”朱治国却说:“想想冰天雪地里那些砸冰铲雪、抢通道路、搬运饲草的基层党员干部,想想眼巴巴等着救援的老百姓,我们加班熬夜写报告算点啥?”报告写完,已是凌晨5点。
参加工作20多年,朱治国的足迹遍布青海各地。从广袤的柴达木盆地到荒凉的青南高原,从壮阔的大湖之滨到富饶的河湟谷地,朱治国以勤勉浇灌信念,用担当书写忠诚,以清廉恪守初心,用生命诠释使命,将一生献给了党的组工事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