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范文网 >心得体会

理想的教学反思6篇

通过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可以知道一个教师的综合能力的,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教学反思,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理想的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理想的教学反思6篇

理想的教学反思篇1

在《理想》一课第二课时教学时,我抓了以下两个环节:

1、仿写第一诗节;

2、朗读全诗时,读出关键词的重音。学生饶有兴趣,意味盎然。

先看第1个环节。一开课,笔者就让学生朗读诗歌标题、诗人及第一诗节。(第一诗节内容为: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之后,要他们体悟本诗节诗行的特点:每一行诗句都是比喻,整个诗节又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接着布置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仿写。为了大多数人仿写能较为成功,笔者将事先仿写的一个诗节板书在黑板上,竟然节外生枝引起学生修改诗句的冲动,笔者就将教学环节宕开一笔与学生一同研究修改起诗句来笔者的板书如下:自信是石油,烧亮煤气灶/自信是煤气灶,煮熟锅中饭/自信是锅中饭,填补人的养分/自信是养分,供人们摘到果子。写到烧亮煤气灶时,学生哗然,有人干脆窃窃私语起来:烧亮煤气灶,煤气灶烧亮我说:烧亮煤气灶是有煤气灶烧亮的感觉,我们等一下再来修改吧!在写到自信是锅中饭时,又有学生试补道:填饱人的肚子。我马上接口说:我原先也填的填饱人的肚子,可接下去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消化食物、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生出儿子,前者食物与锅中饭绕了回头路,不好;而后者肚子生儿子太过庸俗了点,也不很好。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将自信是锅中饭后改成了填补人的养分;虽然养分是名词术语不如肚子具体形象,但是写作诗歌不能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词害义,养分替代肚子就是力求避免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词害义这种情况。说着这些,我又让前排的同学看了我手中教案的修改处,以示决非信口开河。回过头去让大家又讨论了烧亮煤气灶的`修改问题,有同学认为烧亮煤气灶给人有煤气灶本身烧着了的误导,故不如改为点燃煤气灶。受此启发,又有同学对石油发起了质疑,认为烧煤气灶的是石油汽而非未经提炼的石油。经大家合计,确定改自信是石油,点燃煤气灶为自信是石油汽,点燃煤气灶。也即如下诗节大家较认同:自信是石油汽,点然煤气灶/自信是煤气灶,煮熟锅中饭/自信是锅中饭,填补人的养分/自信是养分,供人们摘到果子。再一声令下,学生全体仿写起来。师生一片怡然自乐景象。

再来看第2个环节。我先让学生集体朗读全诗,结束后我评价了他们朗读的语气平淡及指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朗读时不含激情或者说是没读出诗句的重音,换言之,给诗句划出重音朗读时加以区别就定能感人多了。接着,我以第一诗节内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为例作了示范,按着重号读出重音且稍微拖腔拉调,果然较有趣味。接下去,十余个诗节分给各组加着重号,小组交流定型后进行集体朗诵,朗诵声就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韵味悠长多了下课铃响了,学生也坚持把后四节诗全部朗诵完。学生的着重号不可能完全加对,但看着他们念自己加重音号的诗歌那么开心,我也很欣慰。一句话──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我喜欢!

理想的教学反思篇2

?理想》这首诗歌今天教完了,这几天一直为叫这首诗歌的教学而不能放心,这几天我收集阅读了许多关于“理想”以及和理想相关的资料,也花了不少时间阅读,但还是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之所以我需要阅读有关理想的资料,因为我感觉到学生能不能有理想,绝不是阅读了这首诗就会有,甚至说,这诗歌对学生的理想形成没有丝毫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的理想形成不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而在平常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身上许多的问题,或明或暗地和学生的理想缺失是有关系的。

由于这个原因我重新阅读了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中的《灵魂》、《追求》、《坚守》、《信仰(一)》、《信仰(二)》、《理想主义》、《心灵和现实》;也把哈伯德的《送给加西亚的信》里有关内容也看了一遍,我家里已经有了托尔斯泰《智慧历书》,过去看了几个月,但由于缺乏目的性的阅读,现在我又翻阅了一些内容,但还是不是满意,前两天又到市图书馆里借了一本托尔斯泰的《生活之路》,又把《一生要养成的60个习惯》一书拿出来翻翻,还翻阅了奥格.曼迪诺的《羊皮卷》,这些阅读有没有给我带来教学上的帮助?据我看来,有一些帮助,但没有非常明显的帮助。(因此,大量的阅读是需要的,但大量而不消化整合的阅读许多时候给老师的备课带来的是混乱,学习和思考的结合真的是非常重要,这不是孔夫子在吓人或者故意说一些名人名言混稿费)

我认为之所以没有很大的帮助,是因为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尤其是这些非知识性的内容,是和老师的世界观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杂乱的书籍,老师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粗疏的'阅读而把它们内化到自己的人生观的框架里。同时,一个人有理想,绝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他需要的是契机,而这些契机不是学知识那样,学啊学,厚积薄发最后学出理想来了,但阅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然而怎么样能让把这节课和学生的理想树立结合起来,我细思之后还是没有任何的办法,最后,我只好改变了我和我以往教学激发学生思考的做法,而是由我直接向学生传经布道般的讲授。

前个学期以来,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材料,我一直特别注意,把课本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确实很激发学生的上课的兴趣,大部分的学生都感觉到语文课上比较活跃,我相信,语文课上的笑声和其他学科比起来算是比较多了,我当时反思,为什么别的老师不采用这样的方法,他们明明知道这样教好处会多一些,后来,我明白了,这样的课有一个前提,老师要对学生的生活很熟悉,不是抽象的学生生活,而是班级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们做了那些事情,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点,学生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而非班主任的老师在这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就算是采用讲授课比较呆板的形式,上课的气氛也还可以,但我还是不满意,到底这一首诗的教学对学生的理想的树立没有多少帮助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在周国平的文章里看到了一些关于这些信息的文字,比如《信仰(一)》里说:“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东西必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是灵魂对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普遍的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而我的学生,从小学刚刚升入初中,他们会有一种内在的觉醒?他们会有对肉身生活的超越和对普遍的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吗?显然,我的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算是比学生大了几十岁,经历过许多沧桑的大人,他们中大部分人还是勘不破这个事情,在精神性方面的需求还是很低的。

周国平又这样说:“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独立思考?阅历?比较?都没有,怪不得我的直觉告诉我,一个学生能不能有理想,绝不是可以经由老师而“被理想”。因此,这就解开我的直觉“理想不可能通过老师的教学而得到的”疑惑。周国平对这些被理想——不管是被老师等一类人强行灌输还是出于赶时髦而“有理想”,他是这样说的:“虔诚是对待信仰的一种认真的态度,而不是信仰本身。一个本无真正信仰的人却做出虔诚的姿态,必是伪善的。”

关于理想的作用也是我对这首诗的困惑之一。

理想有何用?

周国平说:“人有灵魂生活和肉身生活。灵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

理想便是灵魂生活的寄托。

所以,就处世来说,如果世道重实利而轻理想,理想主义会显得不合时宜;就做人来说,只要一个人看重灵魂生活,理想主义对他便永远不会过时。

当然,对于没有灵魂的东西,理想毫无用处……

理想也是一种解释,它立足于价值立场来解释人生或者社会。作为价值尺度,理想一点儿也不虚无缥缈,一个人有没有理想,有怎样的理想,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他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中。 ”

显然,周国平这样对理想的解释可能让很多人不满意,理想的作用不是具体的可以赚多少桶金,理想的价值在于精神世界,而对于普遍缺乏灵魂追求的现代人,理想当然是没有用处的,对于提出这个疑问的人,我都深深的担心,这样以有用和无用的物质世界的价值标准扩展来对精神世界作出价值的评判,与之谈理想是一件对牛弹琴的事,可悲哀的是,作为一个教师,又必须引导这些在物质世界熏陶下孩子具有理想,这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所以,我如果看到一个老师在他的教学目标里写: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的人。我都会觉得我很自卑——他们培养学生的理想咋就那么容易啊?

我不知道我告诉他们,理想对历史是有用的有意义的,理想对你的人格形成是有意义的,理想对你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所以,你们应该为理想而奋斗。学生会相信吗?我不知道这样教学本身有没有意义?我不知道我教完了这首诗之后用一块汉堡会不会把学生的伟大的理想都换过来?我想,如果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几乎学生会把这些这些课堂上老师给的理想拿去换汉堡的——如果理想还真的能换汉堡的话。

当然,也可以像许多老师那样,朗读啊,再朗读,然后问学生这首诗好不好?学生齐声说,好!“为什么好?”“很好听啊!像唱歌!”这样不能直指心灵的教学有有多大的用处?

理想的教学反思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理想》,是流沙河同志在文革结束后复出提笔写的一首哲理诗歌,本诗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

诗是好诗,但却令教师和学生均颇感棘手。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教师不好找突破口,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在备课的时候,我就确定用例证突破抽象。两课时下来,本人、听课教师、学生都颇觉效果不错。今反思如下。

1、导课自然。第一课时导课时,我让学生听与唱了《敢问路在何方》,简评并赞美了玄奘的追求理想的执著。第二课时让他们听了郑智化的《水手》,读了郑的自传,了解了郑两岁患小儿麻痹症的历史。两次导课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联系了诗文内容,让他们自然的理解了相应诗节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就解决了两个难点。

2、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但她理解的并不透彻,我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作者为何把理想比喻成闹钟和肥皂?闹钟和肥皂有和功能?结果,学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作用。

3、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与燃烧。一学生对“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提出质疑,说为何不是砖头石块?砖头石块的力度大,可以杂碎黄金梦。一同学说梦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闹钟敲与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也参与其中,有修有改,思维灵活。

4、教学机智的灵活。一学生在“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时出现了偏差,我马上想到她的爸爸。她爸爸是检察系统的一位同志,办案能手,荣立一二三等功多次。敬业精神非一般人所能有,新婚第二天,新娘找不着新郎官了。多方打听,没有结果。一周后,他回来了。原来接上级通知,办案去了。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大家都明白了诗中所述道理。我有给他们讲述了霍金等的例子,学生也都明白了“大写的人”的含义。

总之,我把第四次反围剿化整为零的战术运用到本课教学中,采用先局部后整体的教学思路,两课时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做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理想的教学反思篇4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是半独立阅读课文,篇幅较长,但文章抒情、深沉,富有激情。我的教学在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欣赏上着力。

1、注重生成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大胆质疑的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课文虽然只用一个课时来教学,我感觉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问题,解决学生的疑难。

我的教案是粗线条的,空间很大,目的是届时循着学生的思维调整,预设环节不能过细。

学贵有疑。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鼓励他们学会在疑问处打个“?”。学生能抓住关于篇章的主要脉络提出两个问题,还就重点文段的关键词语提了两个问题,都挺有思考价值。我把四个问题抛向学生,大家联系课文仔细体会、理解。“老师的上课与放风筝有什么联系?”——两者看起来没有相关,但课堂的精彩与主人公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也深深影响了作者。所以,当明媚富有生机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尽管身有残疾但活得顽强、快乐的刘老师来。学生通过能提挈全文的问题思考,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另两个抓住关键词——“引起同学们激动的心跳”和“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来思考的问题,看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较准,知道从关键词上突破课文理解。对这些疑问,我只做了理解准备,课上是根据学生的质疑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引领教学程序。我

较满意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

2、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理想的风筝》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投影来,让学生或紧扣重点词读出景物中蕴涵的深意,或借助停顿、语气的转换触摸人物心灵的刚与柔......课前,我是特意范读了一次的,学生被美妙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吸引住了,听得入了神。所以教学时,他们模仿范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以声传情,是很能感受、了解阅读者认识深浅的方法。

3、课外拓展,深化主题。

文章以一名残疾老师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少年儿童要珍惜光阴,热爱生命。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身残志不残的事例,他们在搜集、汇报、聆听中获益不浅;课的尾声,让学生在刘老师的图片下写自己的心里话,学生直抒心臆,深化体会。我还借助前一天报纸上海伦﹒凯勒遗嘱的话教育学生:只有活出生命的强音才能领略命运的精彩。几个设计将积极的人生意念深入学生的心灵。

不足:

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圆润些。课的末尾对刘老师“理想的风筝”的领悟还缺少回顾总结,显得不够完整。

理想的教学反思篇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感触颇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准备上应注意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树立政治教学新理念,多多运用情景教学模式.注意讲练结合,注重学生探讨、查阅资料,让学生能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三、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扩展,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或者调整、筛选与补充。这样,才能用活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在教学方式上,探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思路。设计学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阅读教材、提出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然后再通过设置适量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境或案例,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用口表达,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认知、体会,进而获得新知、品尝成功。

以后,我会更加注意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思促教,使自己能够在政治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的道路上取得更大进步。

理想的教学反思篇6

本周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 25课《窃读记》、26课《理想的风筝》。

教学反思:

本周讲的是25课《窃读记》、26课《理想的风筝》

25课《窃读记》:目标主要是: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从读课题入手理解题意,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然后检查生字,让学生在集体汇报、重点提示和形近辨析中掌握要求学会的生字,接着检查词语的认读和词义的理解,接着再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列出小标题,理清文章的习作思路。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慈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惧怕与快乐?”让学生充分读书,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再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26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因这篇课文较长,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熟并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读自悟。尽量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刘老师课上的表现,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现,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老人,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不足之处:

1、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重视,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课堂的气氛调动不起来,显得比较沉闷。课堂上准备的'编钟相关材料过多,因而介绍时占用的时间长,没有完成预定任务;

2、朗读的指导我觉得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做得不够到位。在学生说到刘老师提问、考试时的情景时,应该让学生多读。应该让学生先读再谈体会,接着再读。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说说刘老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应该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刘老师对学生的爱。

纠正措施:

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理解能力去考虑、去准备,多观摩名师、名课的精彩之处,细加体会,不能再闭门造车,制造出教师讲解与学生领会之间的沟壑。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中位线的教学反思模板6篇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篇

写动物的教学反思最新6篇

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教学反思6篇

比例的教学反思5篇

纸的发明的教学反思8篇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7篇

备课的教学反思5篇

繁星的教学反思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228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