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范文网 >心得体会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写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方式,通过写教学反思是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之处的,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吨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篇1

这一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过实际教学,我有以下的一些体会:

1、如果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利用课件出示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让学生猜,学生非常感兴趣,猜出是闹钟。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讲中玩,玩中讲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连在一起。充分利用好课件、学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练习,再过一小时是几时呢?给钟面添上时针和分针。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学生不够放心,教师没能做到精讲多练,有个别话重复。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个别学生不够积极参与。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够强。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区分它们的形状学生形容得不够准确。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互相说说对方拨的时间是几时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注意。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提高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篇2

数学课堂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结果固然很重要,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说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据学生错误所在,通过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认识除法,学生表达不完整时,我应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得到有效发展,互动课堂学程导航理念才能得到发展。

从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除法》,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出发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习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动,再把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平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用学具分一分或者画一画,理解除法的意义。同时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知道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明确该用什么方法。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篇3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公开教学活动,“课前准备、内容的选择、环节的准备”我丝毫不敢懈怠,此次活动让我又经历了一次专业化的成长,现将我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教学容的选择:

钟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认识钟表,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组织了《认识时钟》这个科学活动,之后我发现幼儿对时钟的学习兴趣很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准备阶段:

①为使幼儿更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知识积累阶段,我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幼儿事先对钟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让幼儿制作钟表,为教学提供服务。

②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

实施阶段: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探索操作法、观察法、游戏法、说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活动的一开始,我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交谈进行导入:“你在家中喜欢做什么事情?引出孩子们喜欢的少儿节目《智慧树》,并提出问题“怎么样才能准时收看?做哪些事情还需要看钟表?”

二、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第二环节我出示实物钟让幼儿很轻松的认识了时针、分针。又通过演示课件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了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整点、认识半点。

三、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学习方式。

第三环节是幼儿动手操作练习。我以幼儿的实际能力分为4个组:画一画、连线、看谁拨的又对又快、我说你拨。结尾小故事。

我的体会:我认为每一次活动结束,教师都应该针对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反思,提出调整、改进的方法。而且幼儿园的一课多研会出许多优秀的教育活动,活动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在目标的定位上怎么样就准确、活动的重难点把握等,这些意见都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也使我认识到反思确实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如果能把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相结合的话,那无疑会锦上添花。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篇4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引课情景是“罚点球”------异分母分数比较(投球或罚点球命中率)来引入百分数。由于这个情景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不大熟悉,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教材的编排是以旧引新:

(1)异分母分数比较,通分(分母是100的分数);

(2)教学百分数读法写法和意义;

(3)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

(4)巩固练习。

我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在引课方面做了一些改动,将“罚点球”改成“投篮比赛”情景:班里要从三名同学中选一名参加比赛,应该选择投球最准的同学,于是引出投篮最准实际上就是算他们各自的投中比率(命中率),即投中个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命中率大就表示投得准,从而引出“百分数”,第二部分教学百分数的读写,让学生自主学习,然会汇报交流;第三部分是了解生活中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并拓展练习。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能准确地说出在具体语句中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完成后面的练习也比较好。但也存在以下的不足:其实百分数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中也经常见到,教学时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先说一说对百分数的认识,这样可能更能体现学习百分数的价值,而并不是为了让孩子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一味地用语言描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全体,尽量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个别学生会了,就迅速地进行下一个环节,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学习时间,但我始终相信要以“学定教”,不是以“教定学””,要做到“学海无涯,教无定法”。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篇5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方案

?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较关注新授课和练习课的教学改革,而对复习课教学的研究远远不及前两者。复习课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本上的复习题作一些简单的划分就粗略地备好课;或找一些比较新颖典型的练习题作为补充。尤其是概念课的复习课更是一头雾水,一节课下来,常常是一堆概念的堆砌,然后就是针对性的训练。复习课仿佛成了习题处理课,学生兴趣索然、思维压抑。这样的复习课只是一种操练式的知识本位的教学,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复习课不能不上,那该怎么上?怎样才是一节好的复习课?以学生发展为本、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等新课程的新理念又如何在概念复习课中得以体现?为此,我们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教材解读】

数的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学概念。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习数概念的第二阶段,主要包括: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学期所学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拓展,也进一步感知、理解了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

?学情解读】

在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孩子们又经历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过程之后,已经有了基本的数感,对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已经具备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意识。但是,一年级的孩子们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对所学知识缺乏整体感知,整个知识是散状的,尚未形成知识网络。因此,本节课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点的梳理,逐步引导学生将散状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串、知识网。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并且会读、会写。

2.复习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

3.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能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

?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构建材料

1.引出课题: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师板书课题)

2.写数:请在练习本上写一个你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可以是100。

3.交流: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写的是什么数?并用一句话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数?(生各抒己见,师及时评价并板书)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写一个自己喜欢的100以内的数,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又可以很自然地引出下一环节:把这些杂乱无章的数进行分类、整理。】

看来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紧密相伴,谁也离不开它。由于时间关系,还没请到的同学我们待会再交流,好吗?

?设计意图:时间关系肯定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交流,那么没有交流的怎么办?就此打住吗?显然不行,这样的话会伤害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埋下伏笔‐‐待会再交流。】

二、复习整理,形成网络

1.初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小朋友们,看到这些数,你想到什么?(先给学生几分钟的回忆时间,然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看数想知识,一来可以有效地唤醒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二来可以培养孩子们全面想问题的意识。】

2.知识整理:

(1)分类:那我们先给这些数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后,自己在练习本上分类。

全班交流:第一种:按照数位分为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三类

第二种:按照单数和双数分为两类

第三种:按照个位是否是0分为整十数和不是整十数的两类

第四种:按照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是否相同分为两类。

……

?设计意图:分类既可以训练孩子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们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

(2)读数写数:明确:读数写数都从高位开始

(3)数的组成:生自己说每个数的组成。

(4)大小比较和数的顺序:给上述各数排顺序,比大小。

?设计意图:读数写数、数的组成、大小比较和数的顺序,这些单纯的内容对孩子们来说不是问题,这里简单的复习梳理是为后续巩固练习中的提升做准备。】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

给自己课前所写的数出出题,可以让大家来猜猜你写的是什么数?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同桌听,让同桌猜一猜。之后,再全班交流,点名提问题,余下同学猜数。

?设计意图:课前写的数在这里派上了用场,让每个孩子写的数都能有用武之地。】

2.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 )30(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总结:同样的一道题,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结果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同时也是对数的进一步认识。】

3.猜一猜

看商品猜价格。(略)先让学生猜,教师说多得多(少一些)逐渐接近准确数。或在学生猜的基础上,教师再给出条件(如价格在86和89之间,是个双数)。

?设计意图:这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这里通过不断地修正,既能较好的培养孩子们的数感,也能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写一写

看谁写得多:写出十位上的数比个位多1的两位数。(学生尝试,再展示交流)那怎样想可以把所有的答案一个不漏地写出来?建议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逐渐培养孩子们有序思考的意识,让孩子们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给自己打一个分数,你会用哪个数?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打分,既是一种自我的评价,同时又是对100以内数的再次认识。】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篇6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关于这节课,我曾听过一些公开课,为达成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童化语言“认认老朋友”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和特征,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甚至有同学说出有4个直角)等,在学生说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时,特意让学习很棒的同学上台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边在哪?角在哪?学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对(指的是角的顶点),这时我反问:对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对”,我却说“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变成一个新图形——角,然后告诉学生指角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刚才指的是角的什么?并随机就教学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角,你听到或知道些什么?”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按照角的现实存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这个小朋友怕孤单,很少单独在一起,它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围哪里藏着角?

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把角画下来,但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画角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然后汇报讨论各自的方法,最后统一意见: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边角的方法比较好控制。这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四、导入自然,轻松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往的教学,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都是另起炉灶,比较生硬。这节课,我在画角时,就直接加入这个元素,结果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我在学生“指导”下用小尺子画了三个角,然后说,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老师画的角,我换一把米尺再画一个吧。其实我用米尺画了一个小小的锐角,但把角的顶点定在黑板上方,而把两条边画到了黑板下方。有学生禁不住说:这个角好大啊!结果引起部分同学“攻击”和否定。在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拿出活动角,先做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角,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最后做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角。然后讨论:做这三个角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是我第四次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家常课,这次是最满意的。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对整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不断创新,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的惊喜。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认识比教学反思模板8篇

认识比教学反思优秀8篇

认识吨教学反思推荐8篇

认识日历的教学反思7篇

认识比教学反思最新5篇

图形认识教学反思优秀7篇

认识吨教学反思7篇

认识10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5篇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794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