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范文网 >心得体会

典籍里的观后感6篇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真挚和情感深刻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背后的寓意和象征,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典籍里的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典籍里的观后感6篇

典籍里的观后感篇1

之前对王阳明的个人经历略有了解,通过本次看《典籍里的中国》最后一期,演绎了王阳明的一生,比起看书,给人视觉的冲击确实大一些。

王阳明,生于书香门第,父亲王华是状元,所以少时成长家境优越,除了读书写字,他也喜欢舞刀弄枪排兵布阵。但在朝廷供职之后,他的人生就开始变得坎坷。上书谏言,被廷杖三十,险些毙命。侥幸撑下来还被贬去贵州边远地区。途中宦官也派人杀他,不过未能得逞。去了贵州,又不幸染病。即便在这样多舛的命运的折磨下,他也没忘记少年时立志做圣贤的志向,先贤的教诲也谨记于心。他一遍遍追问自己什么是理,什么是道。最终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大道,最后继续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从此一生践行。

我们偶尔会抱怨自己起点不高,不能出生在一个家庭条件好的家庭里。在看王阳明的一生的时候,从结果来看,无疑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顾其过程,极其艰难。一个状元的儿子,自己也中进士入朝为官,却被打个半死,还要贬去偏远地方,这种巨大落差对一个人的身体的精神打击是致命的。起点高,也意味着摔得重。如果是块土,摔下来可能也就散了,变成泥。如果是个皮球,摔得越重,弹的越高。问题是,你经不经得起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因为他是圣贤,所以能讲出大道理,能够忍受非人的遭遇。而是因为,他经受了非人的待遇,然后把这些经历说出来,也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以教化众人为己任,最终才得以成圣贤。

典籍里的观后感篇2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写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出色的选角,独特的演绎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时,给予我们以文化的滋养。在第一期,节目以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方式,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

从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个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却不知他还划定了九州。

从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纣建立夏朝,却不知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不知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从前我只知道中国是中国,却不知“中国”这个词是从《尚书》中来,不知伏生一生护书传书,以不负先人。

在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华夏为何一体?”“自古就是一体。”我不禁泪目,是啊,华夏自古就是一体。中国的大地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早已紧密的结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来的模样,而有着历史的意蕴和先人的足迹。悠悠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于“根”的追寻都不会改变,它们牢牢地刻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不会改变。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这个节目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使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使典籍人人可读,使每一个人都能知道,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而不再只是囫囵吞枣。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做到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典籍里的观后感篇3

?不读典籍,愧对先人】

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

希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基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此刻,很多问题,已有答案。

典籍里的观后感篇4

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中国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问:华夏何为一体?答曰:华夏自古一体!

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强烈推荐!

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华文化,永续不绝。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典籍里的观后感篇5

?天工开物》这本书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我看了书,感到涉及面广,虽然是文言文,但有译文,注解,并配有图,图文并茂,虽然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但传承到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是被广大知识分子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铁律”,凡是稍有志向之人,都会饱读诗书、参加科考,希望仕途亨通、光宗耀祖。

三百多年前的宋应星刚开始也是如此。29岁的宋应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举人后,自己倍受鼓舞,然而接下来连续五次会试都名落孙山。这对当时还一心追求功名的他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后来他转向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学问,向底层劳苦群众请教,立志有所建树。

当宋应星把志向从科考转向实学后,他便开始了不懈的实践和奋斗。他走遍南北,勤耕播种,向各类人员请教,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记录,终于完成《天工开物》的书写作。

宋应星这种永不言弃失败,努力奋斗直到成功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发扬的。

贝多芬言:"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会有成功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应微笑面对人生,没有了怨言,也就不会有哀愁。一个人有了希望,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你才会成功。

典籍里的观后感篇6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春天里的花教案优质6篇

档案里的个人总结通用6篇

花季里的我作文6篇

暑假里的作文通用6篇

安全《厨房里的危险》教案6篇

黑夜里的我作文6篇

海洋里的鱼作文推荐6篇

海洋里的鱼作文6篇

暑假里的我300字作文6篇

技校里的个人总结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555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