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角色在情感冲突中的表现和反应,读后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可以让我们在纸上表达内心的感受,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心理课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课读后感篇1
从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到现在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一直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心理课读后感篇2
李忠栋
这段时间,我们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感觉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值得细读。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或未来的教师,为我们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并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打好基础。刚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觉得对我们非常适用。它主要讲的是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尤其讲到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及如何尽快缩小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距,这对于我们刚加入教师这个行列的学习者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
中国有句古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保证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质。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讲到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所需要的有效的教师特征:机敏,热心,关心学生及班级活动,愉快乐观,能自我控制,有幽默感等。上述所讲的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对于我们刚为人师的人来说的确应该好好学习。刚一开始就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个性强叛逆心理强的孩子,有很多情况确实都需要有人给我们一些好的指导。对于同一情况处理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要想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上述一系列的心理特征。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故。要关心学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老师一句很简单的体贴问候的话可能会让学生心里感到真的温暖,你关心他,他自然就会喜欢你,亲其师信其道,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去年是我教学的第一年,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班里的一个小姑娘刚开始英语基础很差,所以对这一科也没什么兴趣。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闻问题,成绩也一点一点在提高。后来在有一次的作文里我发现她是这么说的。我挺喜欢英语老师因为有一次我的笔掉在地上老师给我拾起来了。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影响这么大,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对学生的爱心。爱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我们刚从大学毕业时间不长,跟学校的一些专家教师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在课时计划,课堂过程还是在课后评价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的一点我觉得说的跟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像。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特们认为实施计划是要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多情况下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完成它,去不会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来修正计划。这就是我们与专家教师间存在很大差距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学习从一点一滴学起,尽量缩小我们新教师与专家教师间的差距。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这本书又向我们讲了对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方面: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教师要有爱有爱学生的心,但如何把学生教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我们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技巧。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的缺陷与弊端,在新的时期,面对一些思维非常灵活的新时期的学生,我们必须要探究新的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整本书对学生,对教师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从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课堂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指导。使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依据可遵循,有方法可参考。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心理课读后感篇3
自从我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之后,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大或小,或轻或重。回想一下,你是不是在当众讲话的时候会感到紧张?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人的时候会不会面红耳赤,不知道说什么?其实这都是一些很小的心理问题,不算很严重,但它对我们的生活却产生了实实在在的不良影响。其实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很多人的场合说话,我会感到很紧张,本来在台下想好的很多词汇很多句子,一上台就不知道说什么了。这种紧张的情绪深深的影响到了我。在生活中,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很好的,和朋友和同学交流十分顺畅,也能很好的输出自己的观点,而不会感到丝毫的紧张。
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心理问题呢?通过大量的阅读,我得知这是我们人类在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反应,这种紧张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并不能算作是一种心理疾病,人人都有这种表现,那么就不能算作是病。既然是人的本能反应,那为什么有的人在上台讲话的时候就不会紧张呢?其实这样的人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发现,他们是经过大量的不断的练习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他们不会错过每一次上台讲话的机会,台下他们也会积极的思考,积极的准备,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从不做没有准备的演讲。
你可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依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就像一句名言所说的:道理我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这儿我分享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调整心态。调整心态怎么讲?多看一些名人的演讲,并把自己带入到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之中,想象台下有好几万人在听你演讲,通过不断的换位思考来打造自己全新的心态。或者采取迂回战术,上台紧张的根本原因是不自信,那自信从哪里来?你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自己擅长的方面,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自信,为应对演讲做好准备。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和自己喜欢的女孩或者颜值较高的人说话会紧张,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可以先和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女孩或者并不出众的人进行交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还是要提高自信,做到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我们与他人交流就不会有问题了。
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正视自己的这种心态,很正常,而且你并不孤独,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只不过应对方式或严重程度不同罢了。不要觉得自己有这种心态很丢人,很不好意思,心态端正,就会应对自如。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积极的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为自己的心理把把脉。不断的提升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心理课读后感篇4
天半的时间看完这本书。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觉得很多话语都直切我的要害,发现了很多以往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拖延问题。完美主义,对失败的恐惧。给自己诸多借口。
今年才看了14本书,一半以上还都是中篇,才发现自己拖延症有多么的严重,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给自己制定了不去浏览新闻,不进贴吧,空间,等等一些影响阅读的事情。
同时每次想要给自己借口拖延时,都会在心里面说上一句:不要拖延,开始阅读。
给自己制定了一天阅读两百页的任务,所以每次想要偷懒拖延时,就会很急迫的想我还有多少任务没有完成呢!
就这样,自己也没想到的两天半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清晰的小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大的笼统的目标,相当于没有目标。
积极心态非常重要,以往遇到不想干的事情时,总是很消极很不满的情绪,可是又不得不去做,现在再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凡事向好的开心的有益的方面去想,同样一件事,消极心态面对和积极心态面对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结果。
消极心态下,事情做的不情不愿,心情还会很不好,积极心态下,发现原来让自己生气的事情原来并没有那么可气,并且心情好了,接下来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畅。
心理课读后感篇5
据说毕淑敏的书治愈心灵,早前一直想着看看,只不过没什么机会,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面好不容易找到这本旧书,旧的不能再旧的书。看这本书的表面,破陋不堪,可能是太有名,过多人翻阅的吧。怀着这种心态,我看完了这本书。
主人公贺顿,因为照顾一位濒死的老太太而获得重生,不再一味的自卑,而是看到了读书的力量,并从中获益的故事。这本书,写的不是那么的唯美,说现实也好说残酷也罢,让我从中得到了震撼。或许因为我没有经历过这种生存的艰难,或许我就像沙茵一样,太过幸福,所以无法理解。对于主人公这个角色,我谈不上喜欢。我现在还没进入社会,对社会的残酷和黑暗,我无法体会。不过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加深了我个人对于心理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我原以为心理师就是用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点化那些深陷在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人,不论是什么引起的,都会包含一种情感在里面。我对心理师的认识仅仅止步于此。看完这本书,使我有了深的认识。就像贺顿说的,她表面上看起来很年轻,但在她治愈或者接收需要咨询的患者的时候,通过患者的描述,她需要进入这个角色,并感同身受,她要捕捉患者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以此来寻找突破点,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或者知道什么对心理师了解自己有帮助,长此以往,她的心理年龄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实际年龄,主人公也说过,自己就像一个活了千年之久的老巫婆,挺可笑的却又有些可悲。
对于贺顿的私生活,我本不该过多涉及,但是出于道德上的原因,我还是想说几句。首先对于情人丈夫之间的情感纠葛,我是不赞同的,但是我可以试着理解她。作为从一个土包子似得乡下人到开诊所的所长,这其中的艰辛,又能有几个人真实体验过。食不果腹,靠着方便面活下去的孤独女子,如果你是她,为了生存,又当如何?我们不是当事人,不能评判事件道德对与错,只能以个人的观点感慨一些罢了。
这本书还讲了好多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其中不乏有权利划分国界却有发言恐惧的高官,有临死惦记自己的101个洋娃娃何去何从的奇怪老太,有给继母下毒的天真小孩,不同身份,不同立场却有都着自己的问题。看到这,我不禁想到自己,我会有什么样的心里问题去解决呢,是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格,还是小心谨慎的作风。我无从所知,至少现在我还是有自我治愈的能力的,对此我感到很欣慰。读这本书加深我对人生的理解,仅此而已。
心理课读后感篇6
这本书有教学理论也有教学技能,我对第108页的阅读的过程论述很有体会,特别是阅读的两种加工过程中的第二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此方法与我之间学习到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教学是同理。在实际教学中,我已应用这种图式阅读教学法几年,发现对学生阅读学习甚为有效。
而学者对图式知识的解释也是各抒己见,有的从时间上说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有的从平面上范围上说是“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相互关联的各种知识、观点与概念”,有的从纵向面说是“以等级形式储存于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与以往经验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人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之上,把新知识与已知知识相联系;而缺乏这种联系就会给阅读带来困难。
我理解为:学生把在阅读新文章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得到整理并激活这些知识以理解当前所阅读的内容。在2020年毕业考卷的一篇短文里,学生所具备的图式就是学生对自行车这一物体很熟悉,都有骑自行车的经历。那么出题者在中文题目里一开头就问“你骑过自行车吗?你知道自行车的发展史吗?”和文章的开头doyouhaveabike?manychildrenliketoridebikes.butwheredidbikescomefrom?以中英两种问句来激活学生对接下来的短文所讲的主题的背景图式,也给学生阅读下面的短文很大的提示:(1)短文讲的主题是自行车。(2)短文讲的是自行车的发展史方面,而不是自行车的构造、品牌这些其它方面。(3)学生把接下来理解短文的范围缩在自行车变换更替的的历史这一范围内。就该短文来说,出题者不但在中文题目里给出了所要阅读的短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示,还在正文中的一些生词给出中文意思,降低了整篇阅读难度,平时能读懂书本阅读部分内容并掌握阅读策略的学生在阅读此文时会理解得较好。但学生做后面五道判断题时须反复阅读和校正自己初始理解,如学生在判断abikeiscalledabicycleithastwowheels.这句话的对错过程中,学生理解这句话后调出because这个关联词,这个词的语意和语用学生学过了,也就是图式知识,学生再去原文扫读找判断依据,抓出amaningermany(德国)madeathingwithtwowheels(轮子).itwascalledabicycle.这两句话,再细读理解。这两句话中amanin,two,itwas,这些词汇是六年级学生熟悉的图式知识词汇,germany,wheels有中文解释学生也直接理解,madeathingwith,calledbicycle这些新词汇学生须通过整个句子整体理解或推测,如学生是否能准确推测made的意思就要看学生是否熟练掌握make的过去式,也就是说学生对已学知识中动词过去式这个板块的是否全面掌握。学生学过bike这个词,但学生没学过bicycle,学生纵观全文整体大意可以推测出bicycle就是bike,当生词理解完后,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两句话的大意了,最后学生就思考这两话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作出判断写答案。
学生学习理解这篇短文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加工的过程,理清考文里的词汇、句子和整体表达的意思才能完整把握考题,正确做出答案。(韩巧玲)
心理课读后感篇7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课读后感篇8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我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十分适宜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取。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个性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好处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取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透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帮忙他人的潜力。期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状况下,如何让自我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我,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