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范文网 >活动方案

人教版1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

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案能够使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下面是王科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1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1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

人教版1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人教版1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角,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实践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难点: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突破重难点。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红领巾,一本童话书和一个五角星,(闪现这些图形的一个角),抽象出角: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图形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上面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你们能找出来吗?

二、 实物操作,探究新知

(一) 找角

1、 学生找身边,周围和生活中的角(分小组找,指名回答)

2、 师小结:(叉开手指,让学生观察,这是角吗?又弯曲肘关节,这又是角吗?)可见,我们的身体,身边,周围角处处可见。

(二) 折角

1、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折出一个角(以小组折,组内学生互相帮助,老师个别指导)

2、 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折出的角(同时老师示范:先摸角的顶点,再摸角的两条边)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得出: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有点刺手,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三) 认识角

1、 抽象出角的概念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折出的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相同的地方(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课件显示:角的顶点,让学生说出还有两条直线。

得出:角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角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师展示角,让学生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三、 比较角的大小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考考你的眼力!出示课件:谁能判断出这两个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说说为什么?

课件演示:把角重合,让学生探究比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 课件演示:增加角的两边长度,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是否改变?

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 比较刚才折出的角,同桌合作,看谁折的角大,谁折的角小。

四、 规范角的画法

师边说边示范:用直尺画出一个角,具体画法:

1、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任意方向画一条线。

2、 再从这个点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线。

3、 两条线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五、课堂小结:

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有关资料,了解角的有关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人教版1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数么?(出示卡片5)老师会变魔术,我能这个数变大,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5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10倍。

师:我还能让它变大,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数和“5”相比,末尾添了几个“0”,它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末尾添了2个“0”,扩大了100倍。

师:那我们能让它变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师:现在去掉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掉一个“0”呢?

生:略。

师: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那再看看这个数“0.5”,我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么?

生:不会变。

师:那我再添上一个“0”呢?

生:还是不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师:所以你认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这只是你的猜测,所以老师先在后面打上一个问号。刚刚某某同学说的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如果要证明它具有普遍性,该怎么办呢?

生:验证。

二、讲授新课

师:在这老师给你们几点建议。先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说明,小组合作,证明猜想,并记录在乐学单上。可以证明一组或者几组。小组内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汇报。这些清楚了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点时间,开始。

(生动手操作)

师:好了,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智慧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研究的都很不错。那我们接下来开始汇报,在汇报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一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听完之后看看你们组研究的方法与他们一不一样,再做补充,在汇报的时候要说明两件事,你们是怎么验证的?你么验证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更一目了然了,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了正方形纸来验证的,说说你们验证的结论。

生:略。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是借用皮尺来验证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数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0米,它们都表示这段长度,所以0.2=0.20=0.200,结论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有哪个小组是借用数位顺序表来验证的么?

(生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组研究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借用了教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有没有哪位同学是借助已有知识来验证的?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

生:略。

师:我们再来看看开始是的卡片,整数5,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5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5又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么?由于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认为他的大小会怎么样?

生:略。

师:整数是这样,我们再看看小数,这是小数0.5,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0.5的末尾添上“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

师:5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照这样看,无论在0.5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5的位置不变,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在末尾添0的,从左往右看是单向思维,如果我们从右往左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以这个为例谁来说一说。

生:略。

师:你们真棒,如果我们把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合成一句话,会是什么?

生:略。

师: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面的问号是不是可以去掉了?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这是大家共同探究出来的,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师:这是一张购物小票,老师圈出了几个数,你们认为这几个小数当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

生:略。

师:1.05中的0可以去掉么?

生:不能,因为0不在末尾。

师:那你们认为在小数性质这句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生:末尾。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简么?

生:略。

师:把末尾的0去掉,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这样是不是更简单呢?那谁来回答这几题?

生:略。

师:其实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可以化简还可以改写。把小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一幅思维导图,课后请同学们叶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幅美观,内容详实的思维导图。

师:好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人教版1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你会填吗?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算起。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

60-24-16= 18+27+39=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师: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定,有秩序的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让学生把图意连起来说一句话: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谁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学。

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比一比,看那种算法更合理、科学。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口述: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说)

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明确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写算式,教师在下面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几种情况,可出示正确的做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做法?

2、教学例4。

先说明和例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这道题竖式有没有简便写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6题,第5题。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生:认真思考,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加减混合的笔算试题,在笔算的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人教版1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运用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能力;培养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谈话:出示两个美丽的花坛(课件呈现)。

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

然后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提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会算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操作探索,获取新知

数方格感知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1)数方格,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电脑出示)

(2)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用数方格的方法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如果我们能像长方形那样有一个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就容易解决了。

2、应用“转化”思想,引入割补、平移法

(1)小组合作探究:想办法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会学算面积的图形。(这时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精彩展示:要求边讲边操作。

提问:为什么都要转化成长方形?

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开呢?

接着电脑演示其它方法,渗透割补、平移法

3、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1)小组合作探索:

a、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d、能否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2)交流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底;宽=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板书)

提问:用字母怎么表示呢?自学课本。

学生回答s=ah(板书)

提问:s、a、h分别表示什么呢?

提问: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演示不是对应的底和高),这样能求出它的面积吗?那底和高必须是什么样的关系?(对应)

(三)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前面的花坛题

课本第2题: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拓展题:先分别口算出下面图中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人教版1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96~97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互化,会比较不同价格的大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人民币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超市货架:各类货物有规律的摆放,在各类货物下面标有价格。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说明:这里面有我们认识的人民币还有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人民币与找规律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找到本课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一)复习人民币的知识:

1.复习人民币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1)呈现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②从高到低是怎么排列的?

③这三个单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交流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②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元、角、分。

③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也可以表示为:10角=1元,10分=1角,100分=1元。

2.复习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币值的大小比较:

(1)创设情境:文具店的货架上:一本软面抄3元4角,一块橡皮5角8分,

(2)提出问题:3元4角=()角

①指名学生汇报答案。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师生共同小结:因为1元等于10角,3元就等于30角,所以,3元4角就是30角+4角=34角。

④练习:5角8分=()。让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指名汇报。

(3)47角=()元()角,76分=()角()分

①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加以引导,如:47角可以分成40角和7角,因为10角度1元,那么40角=4元,7角不满1元,所以,47角=(4)元(7)角。

②练习:76分=()角()分

3.比较大小:

(1)8元○79角。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出理由。

(2)练习:10元○97角

4.简单的计算:

(1)课件出示:4分+9分= 4角+9角= 4元+9元=

①学生自主完成,集体汇报。

②比较:思考方法相同,单位不同。

(2)课件出示:4元5角+3元=、4元5角-3元=、4元5角+3角=、4元5角-3角=

①你能独立完成吗?学生完成后,集体核对。

②请做全对的同学来说一说成功的经验,也请出了错的同学来说一说错误所在。

③师生共同小结: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

5.稍复杂的计算:

(1)课件出示:5元6角+4角=、4元2角+1元3角=、7元6角+2元8角=

(2)这几题有点难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3)完成后,学生汇报,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对人民币有更深的认识,熟练掌握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与基本的计算,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二)复习找规律的知识:

1.课件呈现:有规律的图形与数字(通过单组图形与数字简单重复形成的规律)、数列(等差数列)。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来说一说。

(2)这两种规律相同吗?

(3)我们还学过哪些和规律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数组、百数表等。

2.你会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吗?呈现p96的第11题:

(1)这串珠子的排列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2颗黄3颗蓝。

(2)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步骤,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方法:先要按照规律把遮住的珠子画出来,最后再分别数出遮住的珠子中黄珠子与蓝珠子的个数,再记录下来。

(3)学生独立完成:

(4)学生汇报,师生共同验证。

3.归纳小结: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背后体现的规律可能是同一个,我们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背后隐藏着的“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的基本方法。经历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一)练习二十一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让一说出思考过程。

(二)练习二十一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而后教师讲评。注意让学生说出简单的思考过程。

2.呈现第(3)题的问题。

(1)学生读题,说一说“至少”的意思。

(2)解决问题:多让几个学生汇报不同的买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小组合作,完成第(4)题:

(1)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同桌解答。

(2)教师选择不同问题的学生来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关于人民币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与简单计算,同时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二十一第12题:

1.课件呈现第12题的第(1)、(2)题:

(1)观察数列,发现规律: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汇报规律:学生汇报规律。

(3)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比较规律:这两个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第(1)题是递增,第(2)题是递减。

2.课件呈现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3.课件呈现第13题:

(1)要想填出这些数,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找到表中这些数的排列规律。

(2)启发:这个表是不完整的,我们怎么找规律?引导学生可以从第一排、第二排或第一列中去找规律。

①我们先看第一排,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从左往右依次递增6,或从右往左依次递减6。

②那第二排的数也是这样排列的吗?

③把第一排与第二排合在一起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列中相对应的两个数都相差10。

④再看第一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从上往下依次递增10。

⑤小结:从左往右看,每一排的数依次递增6,从上往下看,每一列的数依次递增10。

(3)你能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填出这些空格里的数吗?

①学生先独立填写最上面的空格。而后指名汇报,可以让利用不同规律的学生分别来说一说。

②学生独立填写剩余的空格。而后集体汇报。汇报时,一定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利用什么规律来完成的。

(4)课件呈现完整的表格:

①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②学生汇报,只要是正确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四)补充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与本课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的练习,既巩固了找规律的相关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的认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数感,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补充。】

四、生活延伸,全课小结

(一)创设情境:课件呈现生活中购物情境与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二)全课小结:

1.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图片,都是来自我们的生活,里面就包含着我们今天复习的知识。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二年级语文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7篇

人教版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优质8篇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013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