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范文网 >活动方案

人教版七上数学3.4教案推荐7篇

写好教案是每位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好的教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王科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七上数学3.4教案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上数学3.4教案推荐7篇

人教版七上数学3.4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25例4,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验算,大家回忆一下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有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加法验算的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所得的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否等于减数。

小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

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老师今天身上带了100元钱,准备买价值5元的寓言故事书,现在请大家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多少本?(100÷5=20(本))

2、现在我如果想用这些钱买7元钱的科普知识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100÷7=14```2)

3、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4、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①20×5=100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寓言故事书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用20×5=100或5×10=100。

100÷7=14……2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科普知识书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方法三: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5、归纳出除法的验算方法。

一起总结一下除法验算的方法,师板书: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说: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209÷3856÷7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2、教材第26页第2题。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四、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教材第26页第1题。

人教版七上数学3.4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24+63= 46+53=

62+17= 35+24=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42+3=72

1 7 5 04 2

+ 2 + 2 6 +3 0

1 9 7 6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4 5

+ 2 ? +? 4

5 97 9

开放题: 3 6

+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上数学3.4教案篇3

?写数读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

教学时,我先复习数的组成,紧接着又复习了口算和20以内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看课件用铅笔摆数,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在例5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直接看图写数。体会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 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在讲解读数写数和练习题的设计上都特别突出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地方,从而加深如何读数、写数的理解。

当然在这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环节之间需要进一步联系密切,过度要自然,并且每一个知识点要充分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数位的顺序。另外,由于一年级年龄较小,注意力好分散,在课堂上的纪律不好,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以后要注意改善。还有在合作学习中合作效果不理想,学生参与程度不 好,这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研究改善的地方。

人教版七上数学3.4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现有人数为40人,大多数学生偏远的农村,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 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 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5、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三、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臵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人教版七上数学3.4教案篇5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人教版七上数学3.4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认识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的信息,讨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 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问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人教版七上数学3.4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八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7篇

二年级语文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7篇

人教版数学下册工作计划8篇

人教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8篇

九上数学人教版工作计划6篇

人教版语文3年级教案7篇

人教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篇

人教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模板6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工作总结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430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