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范文网 >活动方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

教案就是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案是成为老师后需要学会制定的一种,以下是王科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1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知周长的含义与探究周长的测量与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字面上来看,周长的概念似乎不难理解,但在学习面积之后,学生对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总是容易发生混淆。究其原因,还是对周长概念认识的不到位。周长的概念中有三个关键词:封闭图形、一周、长度。教学时我们通常将封闭图形及一周的理解作为周长概念的重点,很容易把“长度”这个关键词忽略掉。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与长度的联系,逐步引领学生建构周长的概念。另外,初步感知周长概念时,要注意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从任意图形入手,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才有周长的思维定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感知、理解“一周”。

(1)描一描。

①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②汇报交流。

教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教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②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描一描,初步建立“一周”的表象;到生活实际中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一周”的理解。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教师: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另选一个点),你还能指指吗?

(2)感知图形的周长。

①出示:

它们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引导学生边指边说出月牙一周的长度是月牙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长。

②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寻找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

③即时练习(教材第83页例3)。

描一描,独立在书中描出它们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3.进一步体会周长与长度的关系。

拿出课前准备的50厘米长的绳子快速围成一个封闭图形,并指一指你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周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再想一想它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后小结:我们用的是同样长的绳子,不管围成什么形状,这一周的长度都是50厘米,它的周长就是这根绳子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围一围、指一指、想一想等体验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图形的周长就是绳子的总长度,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已经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1.小组合作要求。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直尺、软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1)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直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

学生1:我用直尺先量了一下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再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知道了它的周长。

学生2:我用直尺测量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再把四条边的长度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学生3:我测量的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我只要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就行了,周长也是……

学生4:我用直尺测量了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再把四条边的长度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学生5:我用直尺只测量了正方形一条边的长度,因为它的四条边相等,所以周长是……

如果出现了学生3和学生5的测量方法,老师要及时肯定并给予鼓励。

思考:如果老师给你的是五边形,它的周长是几条边的总长度?六边形呢?八边形呢?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

学生: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形式多样的测量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两只小蚂蚁围着各自的图形爬了一圈,都说自己爬的长度最长,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可是谁也不能说服谁,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帮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以两只小蚂蚁争吵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思考数学问题,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趣味性。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天安门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 说出路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24时记时法读法与写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熟练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并能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导入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来听一段小故事。(播放视频) 出示情境:

小兰:小丽你好,我是小兰,明天是星期六,我们明天一起去新华书店看书好吗?

小丽:好的。

小兰:那明天8时在新华书店门口等,不见不散哦。

小丽:好的,明天见。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她们明天能按时见面吗?

出示情境:(小兰家)

2 第二天,门铃响。

小兰:谁呀? 小丽:小兰,你在做什么啊?你约我8时一起到书店看书,现在都10点了,让我等了2个小时。

小兰:不会吧?我是约你晚上8时,不是早上8时。

小丽:啊! 师:原来她们把上午8时和晚上8时弄混了,这样在生活中经常会引起误会。像这些需要在时刻前加上“上午”、“晚上” 等词才能清楚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计时方法,叫做普通计时法。人们为了计时简便不易出错,就采用一种新的计时方法,知道吗?在哪里见过?(学生发言)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记时法。

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

师:24时记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

生:夜间十二点。

(1)体验0时。

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课件演示: 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配有时钟,时针、分针不断转动。) (时针继续移动)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这是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同学们结束了上午的学习。中午12时,这时同学们大概正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

师:同学们请看,现在时针走了几圈?

生:1圈。

师:经过了多少小时?

生: 12小时。(继续看电视画面。)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

师: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

生:下午1时。 师讲解: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刻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

生:13时。 (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已经帮助父母收拾好了碗筷,准备进行午休了。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

提问: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

生:14点30分。

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又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

师讲解:这个时候,一般称为“晚上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24时”。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

生:0时。 因为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2)感受一天24小时。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记时法。

(3)让学生拿出学具钟,自己拨一拨,想一想。

师问: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

生:两圈。

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生:0时~12时。

师:第二圈呢?

生:13时~24时。 一天一共是多少个小时?

生:24小时。

(4)学习24时记时法

师讲解:用24时记时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时刻(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

师生互动:教师拨第二圈,下午1时、2时??学生依次回答:13时、14时、??23时、24时或0时。

师说明:为了区分某一时刻,一般用“凌晨”、“早晨”、“上午”等来描述一天从0时起到中午12时止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夜里”等来描述一天从中午12时起到晚上12时这一段时间里的时刻。

分组讨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中,时针走第一圈时,钟面上的`时数与普通计时法相同;而时针走第二圈时,就等于用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也就是比普通计时法的下午时刻多12小时。这样,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最后到夜里12时,就是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

(4)口答。 ①下午3时是几时?(15时) ②早上7时是几时?(7时) ③中午1时是几时?(13时) ④晚上8时是几时?(20时) 请你在钟面上拨出16时、22时30分.(动手操作,集体订正。)

(5)24时记时法的写法。(投影出示) 上午8时30分 写作8∶30 上午 12时24分 写作12∶24 下午8时30分 写作20∶30 下午9时10分 写作21时10分

(6)学生分组对练。

a一组把下午和晚上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24时记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下午4时 答:16时)b一组把24时记时法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普通记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20时 答:晚上8时)

2.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例1: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下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出示图片营业时间1

观察并思考:上图牌子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同桌讨论: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

(提示:分上午、下午各多少小时,合起来就是全天的营业时间)

师订正:从上午8时到中午12时是4小时。下午时间从中午12时到下午7时是7小时,全天营业时间是4+7等于11小时。

(师板书)上午营业时间:12-8=4(时)

下午营业时间:7时

全天营业时间:4+7=11(时)

答: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分组讨论:为什么算式中单位名称是“时”,而答题中是“小时”呢?(教师讲解)

教师提问:谁能给这个商店换块新牌子表示的营业时间不变,但更简洁吗?

出示图片营业时间1

学生思考:这块新牌子是什么计时法?该怎样计算开业的时间?

(全班同学动笔列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板演.)

板书:营业时间:19-8—11(时)

集体评价新牌子和旧牌子,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明确:换牌子后营业时间没有变,还是11时;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更简明方便。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①17时是下午几时?23时是晚上几时?

②从早上6时到下午4时,有几个小时?

③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他上午在校多长时间?

④北京开往某地的火车,早上5时54分开车,19时55分到达、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订正

①17时是下午 5时,23时是晚上 11时。

②有10个小时。

③他上午在校4小时20分. ④路上共用了14小时1分。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

①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早晨8时10分上课,上一节课后应该在8时50分下课。( )

②15时就是下午5时。( )③计算上午8时到下午5时是多长时间,可以用8—5+12来计算,对吗?( )

订正

①(√) ②(×) 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时数不相同,要把时数加12就是相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13时至24时的时数减去12就是普通计时法的时数,但要加上“上午、下午”等词。

五、布置作业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教后反思: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7篇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3年级教案7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优秀7篇

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8篇

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优质8篇

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最新7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6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158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